在课堂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青

从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上家庭社会工作,至今已是教过三轮。在这三年的教学里,反复的备课及和学生的互动不但让我深入掌握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让我对“生活”和“家庭”有了系统的反思,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科研相长。不仅如此,三年的教学中每一届中都会有不少学生会在课下会和我联系,讨论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他们生活中、家庭中的“秘密”,甚至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还会和我分享这门课程给他的家庭带来的积极改变。我很欣慰,家庭社会工作的教学已经超越课程本身,已经走出课堂,走入学生们的生活中。因为学生积极的反馈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定位——“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课,还是人们、家庭生活的启蒙课”。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其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的理念使其极具魅力。在其众多课程中,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尤其贴近生活,每个人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成长感受都是这门课的重要基础。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基础知识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个体心理不是独立的,它受个体间互动的影响,正是这样,心理学中有个分支为家庭治疗,主要研究在家庭场域中成员之间的互动机制。此外,家庭除了受个体心理及互动的影响外,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政策、社会发展状况等。因此,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主要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

虽然,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在大量社会现象之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信息体系,相关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可以通过理论“曲线”描述和预言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可以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从而推演出正确的概念以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但是,理论知识高度抽象、概括的表现形式容易让学生认为理论抽象、空洞、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实际用处和意义。这种偏见阻碍了学生们对该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掌握、运用,妨碍了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造成这一偏见的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弄清理论知识的本质、作用和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将其丰富的生活体验、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是一大难点,亦是一大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以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不同于其他以了解与熟悉知识点为目标的课程,在我看来,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是以掌握与运用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达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终极目标。这种目标的设置及其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我个人经历的。2011—2015年本人供职于珠三角最大的社工服务机构,除了做管理工作外,我还会定期开展实务工作,方向为家庭领域。社工服务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发展型服务,主要是针对还未出现问题的服务对象开展培养他们积极行为的活动,比如,对儿童开展感恩类活动,培养其感恩的意识与行为,强化他们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微环境。第二种是治疗型服务,主要为已出现问题的家庭开展服务,帮助求助者共同解决他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家庭困难。虽然治疗型服务的社会意义会更为显著,但是治疗型服务难度较大,对社工要求很高,社工在实施过程中压力也较大,因此,社工大多愿意做发展型服务,对于治疗型服务则都有些恐惧。而我的实务多为治疗型服务。其间,我接到许多案主的求助,问题主要集中于家庭中儿童叛逆、逃学、朋辈交往问题,丈夫对妻子家庭暴力问题,母子矛盾无法相处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研读了目前的《家庭社会工作》教材,试图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案主的问题,但是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也让自己非常困惑与无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书本知识对于案主现阶段的家庭问题缺乏深刻的解释;二是缺乏专业的干预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案主问题,我吸收和借鉴了心理学领域的《家庭治疗》的相关知识,再结合社会工作的方法来开展家庭服务,效果较好。当然,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与定位:这门课程要着力于解决切实存在的家庭问题,而并非只是抽象、理论知识的集合!

(2)在课程流程设计上,以螺旋上升式的学习体验为主要路径。

为了达成以上课程目标,我设计了一套结构式的教学流程:案例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主要使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紧紧抓住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以螺旋式的学习体验(家庭现象→理论知识→家庭现象)中掌握专业知识。具体介绍如下表所示:

表1

(3)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以分析、解决生活实际案例为主要内容。

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课后不多运用与思考,课程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很容易在后期出现课程结束后学生“将知识还给老师”的现象。如何让这门应用型的课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又一大重点。对此,我充分发挥了课后作业的作用。在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用所学的专业去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自己熟悉的真实家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回顾课堂知识和梳理真实的家庭发展脉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家庭社会工作课程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教学,教学形成一个系统,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所学知识且印象深刻。”“家庭社会工作的课程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上课都是教的实用的东西,并且以案例引入,感觉非常好。”这些学生们的意见反馈了他们在本课程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