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

四、把握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

第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途。许多事物都具有排他性,文化的许多方面也具有排他性,但文化的排他性越强,则其越不能长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坚持“国学为本,兼容他学”的宗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对话和融合,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第二,大众化是传统文化能够经世致用最为重要的途经。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为奴隶主贵族阶层所垄断。虽然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兴教育,提倡“有教无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可以认为秦代之前,文化教育高高在上,几乎与大多数劳动者不沾边。而在秦朝及之后二千余年的帝制社会中,亦有许多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游离于劳动人民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传统文化更是遭受重创,被剥离人民大众视野。因此,大众化是传统文化能够经世致用一个尤为重要的途经。

第三,生活化增添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某一方面一旦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自觉遵守和奉行,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精神财富,也能促进物质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如影视、文艺作品、网络等,使中国文化真正融入人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