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上。
首先,从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时间分配上看,课堂类型理论上可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师生同为中心等三种,如下表所示:
表1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中心”,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财富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在独自讲授,偶尔提几个问题,最后也大多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事实证明,这种“满堂灌”的教师辛苦万分,教学成效却是收效甚微。近年来,随着西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然而怎样分配好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时间,又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以为这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生的不同层次做出合理的安排。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占领”课堂,会让课堂变得热闹而没有章法,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张弛有度。以语言教学课堂为例,课堂时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1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都应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技能,而课堂就像一个跷跷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单方面的使它动起来并保持平衡,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当然,不同层次水平的课堂其平衡点不一样:零基础班和初级班教师说话时间(TTT)应相对多些,因为学生用目的语交谈的能力较低;中高级班,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说话时间(STT)应相应增加。并且,不同层次的班级,STT的方式还应有所区别:零基础班和初级班主要采取师生问答或跟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开口说话;中高级班可以采取小组作业或成果汇报等方式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事实上,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课堂,任何类型的课堂都应根据教师、学生、学校等不同的主观、客观条件做出不同的课堂实施方案,但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这却是一个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真理”!
其次,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还需细分。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还体现在不同学生所占课堂时间的分配。虽然同一个班学生们开始的起点大致相同,但由于学生个性、悟性及对课程的兴趣程度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班上自然而然就会分出不同层次“好生”和“差生”。一般来说,“好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在课堂上表现的更大胆、自信,发言时滔滔不绝,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不需关注太多,只要稍加指导便行。笔者以为需要教师更多关注的是那些“差生”。由于各种原因成为“差生”的人在课堂上大多表现出沉默、被动,甚至拒绝参与课堂活动。作为教师,没有理由放弃这些“差生”,而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因此,调配好不同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就显得很有必要。当“好生”发言时教师要适度地控制下时长,当“差生”太过沉默时教师可以对他们采取提问的方式,“逼”他们参与课堂;如果是小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差生”与“好生”一起搭组,从而达到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