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课程教学体验的思考与总结
陈文钢
比较新闻学是新闻学专业的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新闻机制的比较,产生更加开阔的专业视野和文化胸襟。学校现在在课程中使用的教材是美国学者丹尼尔·C·哈林和意大利学者保罗·曼奇尼合著的《比较媒介体制》,放弃了以前使用的教材——国内学者张威的《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因为后者在许多地方的论证有些勉强,空疏含糊的地方也不在少数。
区别于从大一统的西方阵营中简单的一概而论,《比较媒介体制》的作者将18个国家分为三组,根据四种主要维度即媒介市场的发展、政治平行性、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和国家干预媒介体制的程度和性质,提炼出三种新闻媒介机制的模式:地中海或极化多元主义模式、北欧/中欧或民主法团主义模式、北大西洋或自由主义模式。书中的比较虽然不是中西方的新闻学比较,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这种讨论和研究也避开了许多意识形态的纷争问题。
在教学方法论上,在教学过程中会强调抵制“大词”,主张使用“小便士词语”。即抵制空洞无物、没有内心感觉、缺乏温度的大概念,训练学生对词语的使用有感而发、由衷而发,检视他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这对从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包括老师本人)是较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习惯了动辄使用词语大钞来表述自己的具体感觉,形成的语言不仅是别人的甚至是某种意识形态词语的翻版,出来的相关文章则千文一腔从而千人一面。要改变这种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艰难。所以也必须强调新闻系专业的文史哲基础,让学生在文学里体验人性和探究人性的深度与微妙,在哲学里寻找到透彻澄明的求智之乐,在史学里探究人类走过的路径,从而产生对我们现阶段的基本定位。新闻专业在未来的实际业务上,起初更偏向于技术阶段,不容易看出差距,但之后便是这种基础学科的功力较量。所以在授课阶段,老师对文史哲的关注以及自身功力的展示也是对学生的一个重要提醒和启示。
在具体课堂技术处理上,课堂上会采取一些小技巧。比如提前一周根据教科书给出一个章节和范围,让同学们去准备;或者随堂就某一章节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组,如30人的班级,可以分为6组,每组5人,选出一个组长。针对某一话题或者某一章节,让各组提炼话题。步骤如下:第一步,提炼话题。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先分头提炼话题,每个成员写的话题越多越好。第二步,集中话题。由组成员讨论哪些话题是最有价值的,留下最有价值的一些话题,并给出话题可以分类的依据。第三步,由组长做代表陈述本组的诸多话题,并给出话题的实际依据和分类依据,训练他们的逻辑分类能力。第四步,没有陈述的各组讨论陈述组的各个话题,在草稿纸或者笔记本上写上建议,要求学生使用动宾结构的建议语句,提高批判性能力;第五步,由各组组长作为代表陈述对各个列举出的话题的建议,陈述组分别作出回应,提高自身概括能力;第六步,陈述话题组要整理有价值的建议,并在下一次课堂里提出本组对此话题做出的思考和深入程度,锻炼自身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个步骤中,老师可作为一个代表参与提出建议,并提出哪些话题是可以写作的。在完成以上各步骤的工作之后,话题所在组成员便可认领话题并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进入写作状态,并把之作为学期末的一个作业去完成。如果学生完成的成果接近发表的程度,则敦促其打磨修改并投稿,熟悉发表学术文章的一系列流程,由此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术兴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