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测:
1.学生不同的起点,是教师课程设计的基础。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向全校不同的专业开设,学生自然就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教学必须以此为基点。仅以我2019学年春季班为例,全班31位学生,分别来自人文学院、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其中法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具有人文学科的知识基础,基本选修过社会问题研究、法理学、传播学等相关课程;艺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学生的人文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尚未选修过相关课程,缺乏相关训练。因此,课堂教学和作业展示等环节均需要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课程的“挑战性”需要结合学生的特征来设计,通过设置不同任务而促使每位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2.学生共同的问题,是一门课程设计的起点。进一步的课前调查发现,尽管人文、法学、外语学院的学生具有相关课程的基础,平常由于专业学习接触过相关的案例,写作和表达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文化问题的认知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思维方法尚未体现明显的学科特征。从历年来的教学实践看,我觉得人文类最终课程的目的是要改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以专业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更加深入地研究社会问题,要训练他们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学会以专业视角来认识社会。
我将所有学生的共同问题归纳为三点。其一,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思维习惯的情况,对于社会文化当中的许多问题“视而不见”,缺乏敏感性。对现有教材中当中涉及的群体文化的经典案例感觉到比较陌生,尚缺乏系统理论思维的素养。其二,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形成的新社会文化感到迷惑。其三,理论的“内化”为能力过程难以实现。学生修了多门课程,真正对其思维产生影响的课程并不多。其实,开设人文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能深刻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改变其认知社会的视角,形成对社会文化认识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