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个结合”,完善教学内容

二、实施“三个结合”,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笔者按照“三个结合”原则实施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第一是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面对变化迅速、纷呈多样的人类社会,社会学者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描述、提炼、总结、概括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其上升为各种社会学研究成果。如何处理好授课教材内容与最新社会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若脱离使用的教材,专讲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肯定不妥当,因为常规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学术讲座,而不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样不可能。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教材内容为主,在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会穿插相关的社会学研究前沿成果,将大量文献资料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是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开展教学。社会学以不断反映社会发展进程,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由此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它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脱离了社会的实际,社会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社会学概论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换言之,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弄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那么,怎么才能联系实际教学呢?笔者认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不只是举几个案例的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案例说明理论如何来自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实践。例如“食品安全”“社会诚信”“贫富分化”“城乡差距”“教育公平”“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联系实际的材料,也是学生渴望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筛选和组织这些经典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并形成相对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是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没有受教者的积极参与,施教者的一切努力都将受到限制。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状况是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所以,笔者坚持认为,任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根据这些情况及课程特点制定讲课内容:包括讲解的起点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合作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