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0号 线下:信息接收有效定向 线上:互动教学全面覆盖——王妤彬老师的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与...
虽然学校近年来提倡小班教学,但有些通识课的教学,却因为选课学生的踊跃,倒是一再扩充班级容量,有的甚至成为近两百人的大班。如此大班的教学当然给课任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负担和一定的焦虑,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课任教师在如何把控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多加探索,教师不仅仅要在课程知识讲授的方式上进行切合教学实际的创设,更重要的是在有效掌控选课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信息的接受上注意寻找良好的方法。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教学追求“金课”打造,强调塑造品牌的当前环境下,以上诸多的探索,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
人文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影视鉴赏课程,历年来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比如本学期该课程是在麦庐园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7教室开设的,上课学生多达192人;在蛟桥园校区开设的也是座无虚席,分别有144人和110人。王妤彬老师开设的两个班就分别是144人和110人的大班。在笔者的印象中,王妤彬老师历来肯在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用心的探索和设计。所以,笔者希望去发现她在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上的个性特点,以求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与学院更多担任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交流。
不负笔者所望,进了王妤彬老师的课堂,果然发现她的课堂教学有不少特别之处,不但不禁止玩手机,反而学生人人手机在手。在课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手机纷纷进入线上“雨课堂”。“雨课堂”是什么课堂?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设置?这与慕课版的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有什么不同?正自诧异之间,坐在最后一排的笔者却被眼尖的王妤彬老师发现,随即也便被邀请进入了“雨课堂”。经过短期的了解和运用,笔者逐渐发现“雨课堂”的使用对于大型课堂教学来说是有许多的便利,比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教学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在课堂内外方便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也方便师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特别是大家可以在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在课后,它便于学生反复学习和研究,也便于学生能够及时向老师反映学习困惑和相关感悟,从而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从笔者的观察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雨课堂”在这么一个偌大的课堂里,特别方便那些看屏幕不太便利,听话语不太清楚的同学们的学习。课堂里没有一个难于接受信息的死角,也没有一个不能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也就是说,“雨课堂”的使用可以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线下授课,还是线上互动,信息流动能够有效定向,师生互动可以全面覆盖。但凡学生只要愿意学习,“雨课堂”所能提供的学习条件相对充裕。
“雨课堂”的使用功能究竟有哪些呢?笔者有兴趣地在课后进行了有关“雨课堂”知识的补课。原来,“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了PowerPoint和微信,在课堂内外教学间建立了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雨课堂”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对此,中国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首门慕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于歆杰曾经这样介绍:“雨课堂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知道教室里真正发生了什么。它有助于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帮助教师在提升教学艺术的同时,实现科学教学和教学科学。”并且,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10000+所学校的师生都在使用“雨课堂”辅助课堂教学。进行大课教学,用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各种各样,而使用“雨课堂”则不失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