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7号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才是根本——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堂教学

教学一线观察47号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才是根本——兰世辉老师社会学通论课堂教学

或许是他还讲授西方社会学理论因而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渊源以及产生、发展历史非常熟悉的缘故,又或许是他虽然喜欢将时事新闻作为诠释理论的案例却还是比较偏好理论归纳,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课堂教学,不会因为有时候这门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而对理论一带而过地简单介绍(社会等通论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也是面对全校其他专业学校的通识选修课),也不会因为理论的抽象而只是蜻蜓点水般跳跃闪回在理论的边缘或者说将理论分割成零碎的知识结论,而是始终重视学科理论教学,特别注意让选课学生获得的知识尽可能的是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按照布鲁纳的说法,指的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其所反映的是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还认为,“学科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独立地面对并深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不断地独立地认识新问题,增多新知识)。换言之,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教学,更为注重让学生掌握根本——先具有能够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学科,可以造成大量的学习迁移的学科基本结构。这就是笔者分别在本学期初期和中期两次听过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堂教学而有的突出印象。(这两次听课笔者选择的都是面向全校选课的跨专业跨年级教学班。)

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教学为学生建构学科基本结构时,既在整体上也在局部上着力。在开课初期导论部分对于社会学通论的理论发展简史的讲授时,他舍得拿出一定的课时来相互对照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涂尔干的实证派别、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三者,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楚的基本理论结构,也会注意连续不断地在之后的各章节讲授中扩展和充实这个基本理论结构,比如在讲授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等内容的时候,涉及社会交换理论、拟剧理论、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等,他都会给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和辨析。在理论阐述和辨析的同时,他又能够恰到好处地结合时事新闻和社会现实,关联理论与现实两者,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比如讲授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理论,他会结合其经典专著《自杀论》来讲解,分析《自杀论》中的观点又会结合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自杀问题来讲解等等。

笔者注意到兰世辉老师的这种处理很受一些学生的欢迎。他的有条不紊的梳理和清楚明白的讲述,以及从理论—案例—理论的辨析,让不少学生对并非自己专业的课程产生兴趣或正在产生兴趣。课堂上,有较多的学生在专注地聆听讲课,也有较多的学生愿意接二连三地发言,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运用课程理论去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下课了,有学生还在意犹未尽地与老师进一步讨论课堂上的问题。笔者想,兰世辉老师对学科理论教学的重视,的确是抓住了课程学习的根本(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兴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容易。”)。因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正是能够造成大量的学习迁移,因为掌握了基本概念或原理,就可以据此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既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也使得许多特殊的现象能得以被理解和被认知。

但愿有更多的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够着意于学科基本结构建构,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地为学生建构学科基本结构。因为学生需要的是清醒的学习和可持续的学习。一定意义上,兰世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教学实践已经在这些方面有所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