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古代汉语 网络改变课堂
曾献飞
中学生里曾流行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叫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其实,尽管学生们考上了大学,这“三怕”在大学里仍然没有淡去。不仅古代汉语是大学生选修最少的一门课程。即便是大学中文系学生,最怕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大学中文系各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为什么到了大学仍然还会对古代汉语课产生一种敬畏感呢?我想其中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文言文时间久远,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与今天的汉语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如此,自从白话文运动兴起后,文言文离我们越来越远。二是教学和学习方法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古人学习古代汉语不外乎两种方式:“五四”前是死记硬背式;二是“五四”以后是学习所谓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学好古代汉语。自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出版以来,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并从中受益仍然是汉语教师需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一直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上过几轮的古代汉语课程。虽然说搞好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古代汉语、走进古代汉语、爱上古代汉语,下面两点尤其重要。
一是通过现实中“活汉语”掌握古代的“死汉语”。尽管古代汉语历史久远,但现实生活的“活汉语”是继承和发展古代的“死汉语”而来的,特别是现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汉文化圈周边的一些语言还保留着古代语言的一些重要特征。通过“活汉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特征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和亲近古代汉语。例如,我在解释古代汉语“汤”字词义的演变时,就联系汉语成语、方言和日语来了解“汤”的词义演变。一者,古代汉语中的“汤”的最初含义是指热水的意思,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言“汤,热水也。”二者,这种用法还大量保存在汉语成语或习语中,像“赴汤蹈火”“固若金汤”“落汤鸡”等。三者,汉语方言中仍有大量的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温汤镇就是中国著名的温泉之乡,湖南省宜章县一六镇的汤湖里也是因为温泉而得名。中国有部电视剧《女人汤》,讲述了20世纪福州两个经营温泉大户为争夺温泉霸主地位的故事。四者,日语中的“湯”也是指开水。这些活生生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古代语言之间的距离。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线上资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汉语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汉语资源来搞好古代汉语教学。而且,网络汉语资源还是汉语课堂的延伸,也可以把这些资源直接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现在很多大学名师都在网上开设了公开课、慕课等,都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条件。如北京大学邵永海、孙玉文,南京大学的高小方等在网易上开设了古代汉语公开课;武汉大学王统尚在中国慕课网上开设了古代汉语公开课。又如,在东方语言学官网上可以方便地查找汉字中古音和上古音的声母、韵母、反切及其著名语言学家对这些汉字的拟音等。我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与学生们一道到网络上查找资料、收看公开课……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能充分享受一流大学一流师资的优质课程,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让生活和网络走进课堂,但愿我们的学子掌握开启文言文宝库的钥匙,不再害怕古代汉语,到古典文献的大海中遨游,继承和弘扬我们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