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朱佑伦

笔者在本科教学中主要承担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概论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三门课程虽然在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以作品的阅读为基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为目标。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这三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前所述,这三门课程都是以作品的阅读为基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中有不少共通之处。

第一,这三门课的课堂教学都应该坚持以学生的感受与体会为中心,以此推动课程内容的展开。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审美情感的传递,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则是要深入、具体、细致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这种阅读鉴赏能力不仅仅来源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而更依赖于情感的投入与共鸣。这就意味着这种能力无法通过简单的“听讲”的方式得到提高,因为离开了自身情感的投入,“听讲”的收获无非只是记住了某些冰冷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尽力避免满堂灌式的传统授课方式,时刻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为中心,把老师的角色从权威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阅读情感的引导者。

具体而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过这样一些尝试。首先,在讲解作品时尽量少一些过于冷静、理性的单纯分析,而是尝试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敏锐感受,带领他们亲身体会文学世界的美妙风景。比如笔者在讲抒情诗时会选取与诗歌意境相近的图片或音乐作为辅助手段营造氛围,从视觉、听觉的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韵,并让学生以朗诵的方式仔细体味揣摩。在讲解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时,则会通过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并以分角色朗诵或是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人物情感。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紧扣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会。笔者在讲解作品时,通常以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结合学生熟悉的内容和经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调整讲授的侧重点。有时也会以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为引导者和点评者。总之,始终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

最后,要充分尊重甚至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合理解读,避免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一切。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允许而且鼓励读者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想象等,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各种不同解释的可能性。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文学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再创造中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因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合理解读不仅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作品阅读、参与课堂进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追求固定答案的思维模式,深入贴近文学的本质特征。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只要学生的回应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代表性和丰富性,方法上突出生动有趣和形象直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首先,文学的世界广袤无垠,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要想在极其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地引领学生领略无限的风光,就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代表性,选择经典的,能突出不同时代、文体或是文化类型的特点和水准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帮助学生提纲挈领,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如在选择大学语文课程精讲篇目的就突出时代、国别和文体三个维度的代表性。

选择经典的授课内容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内容学生可能之前就接触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更加的丰富、深入,为学生展现出一幅不一样的全新画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往往不局限于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以作品为切入点,串起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历史、文化知识,在一个大的背景中审视作品。如《诗经·蒹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笔者在讲解这篇作品时不仅力求在鉴赏时讲出深度和新意,而且用实例介绍了《诗经》的用途、艺术手法、总体特点与影响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多维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增加文化积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作品的内涵。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历史、文化本来就是鲜活而生动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尽力凸显其鲜活生动的一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历史文化背景的故事性,努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鲜活的历史场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课外学习之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带有启发性,让学生知道在课外如何学习。这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帮助教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一类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指点门径。

这三门课程虽然有诸多共通之处,但毕竟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的通识类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鉴赏分析能力,以提高其文学作品阅读理解能力与审美情趣。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即前面提到的精讲篇目突出时代、国别和文体三个维度的代表性,让学生广泛了解不同时代、国别和文体的风貌特色,从而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向学生展示文学的概貌。二是突出以对作品的感受为中心。这意味着一方面要紧扣“作品”,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拓展也应以有助于作品的理解为主,不宜过于发散;另一方面要突出“感受”,也就是教学过程不宜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前面提到的以图片、音乐、视频等辅助手段,朗诵、表演等参与方式来帮助体会学生体会作品意蕴是大学语文课中比较常用且效果比较好的方法。选择与精讲篇目主旨、情感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也是锻炼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有效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为学生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笔者在这门课中更多地以讲授为主,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梳理建构起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历史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填以具体、丰富、鲜活的历史、文学现象,将历史的客观理性和文学的鲜活生动结合起来,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感受、总结一个时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概论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单纯依靠老师讲授的话,比较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再加上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阅读积累,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课堂教学,将每一讲的内容分成几个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这既有助于学生时刻紧跟上课思路,又能锻炼他们的理论思辨能力。此外在面对某些复杂疑难问题时,注意用丰富的、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现象、活动为例证来分析。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出发;改变教师的定位,以丰富而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做有针对性的调整,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