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知识个体生成与知识历史传承关系

二、区别知识个体生成与知识历史传承关系

人们常常把知识的个体生成与知识的历史传承等同起来。知识的历史传承是客观知识世界的逻辑竞争过程,而个体的知识生成是一个心理过程。课程知识对学生而言,已由他人发现,是课本的知识,但教学绝不是知识告知的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再次发现过程。课堂教学,特别是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由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重新发现知识。任何把知识看成是记忆的教学都无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事实上,社会科学的概念大多是对社会事实的抽象描述的概念,将概念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从感性迈向理性的过程,个体的理论建构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完成,而问题则是个体知识建构的魔术棒。

如果说理论性课程的教学起点是问题的设置,那么对话与讨论则是理论性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老师设置的问题只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因此,老师必须尽量悬置自己,让学生多问,多探索。好的老师应该是高明的引路者,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找到方法,体会发现知识的快乐。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技术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是有巨大区别的,技术性课程的问题设置,更多的是实验目标的确定,其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现代电脑技术和智能技术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具有可逆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即使错了也并不影响工具的性能。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不仅能掌握技能,甚至会发现技术实现的不同路径,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