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课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理,要上好一堂课,最简单的也是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感情,并让学生爱上它。这说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首先,教师上课要饱含激情,学会“自我陶醉”。人们常说,讲台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则是一个演员。要想演出一部大家爱看的剧,演员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并注入情感,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经常有老师抱怨说公共课例如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很难上,因为这些课表面上无关专业发展,大多学生都觉得这是“无用之学”,因此上课热情不高,甚至好多学生课堂上阅读其他书籍或看手机,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冷漠”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热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会让教师和学生都想“逃离”课堂。要想改变这种“老师被学生带跑”的状况,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先从自我做起,要饱含激情地站上讲台,有时还要学会“自我陶醉”。因为,只有教师先“自我陶醉”,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将更多的学生拉入到课堂的情景当中来。当然,“自我陶醉”只是手段,“师生同醉”才是最终目的。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和倾听学生表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要认为只有教师讲课才算是课堂教学。有经验的老师一般能够耐心地等学生把话说完,并且对他们提出的“奇葩”想法表示好奇甚至欣赏,抓住其发言中的要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不是不耐烦地打断学生,批驳其与教师不一致的“错误观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破冰”理论。“破冰”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冰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打破隔阂、僵局和阻碍,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增进了解,增强信任效果。如大学语文教学,每学期第一堂课,笔者都会在课堂现场设计一个问答环节。主要问题大致有:
(1)你选这门课是出于什么动机?
A.爱好文学 B.完成学分 C.二者皆有
(2)你希望课堂以什么形式进行?
A.老师讲授 B.师生互动 C.线上线下结合
D.其他(学生提出自己想法)
(3)你对这门课有何期望?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必要时,为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笔者会背对学生,只听不看并记录同学们的想法,或请一个学生帮忙记录。这样做似乎跟专业、教学无关,有浪费时间之嫌,其实不然,这种“降低老师身份”的问答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老师不再“冷漠”,他们会认为这个老师是开明的,是尊重他们想法的人,这无形中便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而学生也会尊重、欣赏、喜欢这个老师。最后,由欣赏、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就会变得水到渠成。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屡试不爽。
再次,教师应巧妙“处理”“问题学生”。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教师如若一味地包容、迁就甚至纵容学生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某些学生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行,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端正。当然,这种端正和“纠错”是需要讲究“艺术”的。笔者2018年在英国考文垂孔子学院上课时,有一个在下午(14:00—16:00)初级汉语课班上课的学生Peter每天都会迟到,而且还会带面包和咖啡进课堂,常常是老师在上课,他在吃东西。几次下来,这不仅影响老师的讲课效果,也会给其他学生及整个课堂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怎么阻止这种行为,管理好课堂?这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课后,笔者了解到,Peter之所以每天迟到并且带吃的进教室,是因为他当天还有一门课是排在的中午11:30—13:30(国外大学排课时间没有固定的规律,也没有类似中国的午休时间),跟笔者的汉语课仅有半小时之隔,而且是距离挺远的两栋教学楼之间来回跑,因此他每天都会顺路去便利店买午餐带到课堂上来吃。针对这种情有可原的情况,教师不能直接批评,但又不能听之任之。
为此,笔者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下次上课,当Peter还像往常一样端着午餐姗姗来迟,笔者立即对班上其他同学说“今天我要表扬Peter,大家是否会觉得奇怪,怎么Peter经常会迟到,那是因为他上午还有其他课,中间只有半小时,他每天必须快速地跑去买午餐,带到教室里来吃,这也是他迟到的原因。因此我要表扬Peter,感谢他每天这么辛苦还能坚持来上汉语课,也希望每位同学像他一样每天坚持来上课,坚持学汉语!”说完,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了Peter的身上,笔者在他脸上看到了开心和内疚的表情。
再下次课,Peter虽然还带着吃的课堂,但没有迟到。笔者非常开心跟大家说“今天Peter来得很及时啊,但他没吃午餐,我们推迟5分钟上课吧!”因为只有5分钟,其他同学都没有异议;第三次课上,笔者发现Peter不仅没迟到,还不带午餐进教室吃了。一问才知道Peter是早上上课前就买好了午餐面包,前一堂课一上完,他就直接来汉语课教室了,并且在来的路上就吃好午餐了。从此之后,Peter成了一个优秀的汉语学习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几次以退为进的“阴谋”之后,不仅课堂秩序得到了管理,更是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但更是学生的“主场”。学生“不在场”的课堂不能称之为课堂,学生不是“主角”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还课堂给学生是教学基本法,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都应该去做的事情!教师可以是一路前行的“引领者”,也应是学生背后的默默“支持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堂都有其特殊性。怎么上好一堂课?张弛之间需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这个“度”都应在每个教师的心中,你的课堂你是专家!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教学法都不是金科玉律,“教学”固然该“教”,但更应重在“学”,“学”而后“得”。学生从老师的课上“得”到了什么,老师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才应该是大学课堂之所以为“大”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