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14号 严谨治学的路上必须是只进不退
171学期开学的第一周第一天上午,课表上龚贤教授在蛟桥园校区新开通识课程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导读,两个班的选修者都多达166位,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一者是为经济类专业真有如此之多的学生喜欢中国古代诗词?二者是为这门新开通识课程的亮相时间与原是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成为选修课供大二学生选择竟是同一时段,学生对这两门课各抱什么样的选择态度?三者是为从普及文学鉴赏基础的泛论式教学转而进入以中国古代诗词为鉴赏对象的类别鉴赏探究,原来一直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将会怎样把握和处理这两种教学,顺利完成空间转换?
虽然一次45分钟的课堂教学观察并不能满足笔者的好奇心,让笔者可以找到以上问题的完全答案。特别是对老师从泛论文学鉴赏基础知识的教学到以文学类别为鉴赏对象的专题深入探究应该怎样顺利完成空间转换,仅凭对一次课堂教学的观察体悟,绝非能够看得准确,弄得清楚,说得完全。但当笔者踏进教室时,教室里差不多已经坐满学生;当笔者在教室最后一排由后而前地扫视学生时,目光所及处,学生随着龚贤教授对课程由来、课程教学设想、课程学习内容和要求等的解说,静静地或做着笔记或专注地聆听;而当龚贤教授很快地切入课程内容,与学生共同走进课程第一讲《〈诗经〉中的爱情诗》后,笔者觉得课堂上满屋屏息谛听的安静和专注的气氛更是浓厚起来。
种种的现象表明似乎使有些问题的答案已经一目了然。此时此刻在教室就座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应该都是自觉地对中国古代诗词情有独钟或者愿意在诗词鉴赏和写作上走得更远一点的。当然,选修者中也有因为其他想法而选修的。笔者曾情不自禁地悄悄地问身旁一个看起来挺认真地做着课堂笔记的学生为什么选修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导读课程,她毫不犹豫地答说是为了不学“大语”。诧异其对“大语”的学习为何有如此的不愿,她笑着答说是语文课以前总在学。再问其中学阶段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她认真地告知笔者说自己是理科生,但是她觉得中学的语文教给学生的内容即便是教给理科生的内容也已经超出中学教育规定许多。从龚贤教授的课程导论和第一讲的内容看,他或许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问题的必然存在。首先,在上课时,他就注意将本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关系为学生梳理清楚,而且对两者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其次,他在课程第一讲中对《诗经》及其《〈诗经〉中的爱情诗》的讲解明显立足于系统、全面、精深的角度,持续了他严谨的治学作风。
看来,相对于以往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龚贤教授今后的教学将既会具有普及文学鉴赏基础理论知识的泛论式教学角度,更会具有对中国古代诗词系统、全面、精深鉴赏的专论式教学的角度。这一点似乎并不困难。因为当一个教师开设自己主讲的课程,首先必然要自己做足功课。难的或许是龚贤教授今后的教学将怎样在关联文学鉴赏基础理论与诗词·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理论的交叉点上,针对学生实际,对相关的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进行具有一定高度、深度和广度的鉴赏解读,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完成课程教学的效果预设吧?因为他要面对的教学对象在选修目的和学习背景、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上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在有些问题释然之时,笔者又不禁这样想到。
听课闲暇,笔者私下里与一些执教大学语文的老师聊过,老师们大多有过这样的感觉:大学语文课的泛论鉴赏基础式教学,限于课时也限于其作为必修课有着教学任务的统一,对作品进行鉴赏时,总觉得刚刚要进入作品鉴赏的美妙境界之时便要戛然而止,难以拓展延伸。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之外,再开设诸如以文学的不同体裁比如诗歌、小说、戏曲等专题的鉴赏课程,于知识架构而言,可以形成泛论与专论相互结合和补充之势;于教师而言,可以在类别鉴赏领域里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尽展才干,以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之憾;于学生而言,可以满足自己的特有兴趣和志向,定向发展,总之,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失为是件很好的事情。而这种一举数得的现象早就有之,比如戏曲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的课程已经面向全校学生选修多年,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早已成为人文学院的招牌课程,只不过彼时的大学语文课尚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当然,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老师的注意,即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正确处理不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和联动性,使不同课程间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联动关系,给予学生更为宽深的知识学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