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真知、成长、收获
文成
一转眼从教17年,还记得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是在2003年,而今2019年,2015级的学生又毕业了。最初专业名称为广播电视新闻的时候,本人承担了影视制作的相关课程,到了2005年学校恢复了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后,本人又从事经济新闻专业课的教学,这些年可以说一直奋战在专业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本人帮助或者促进了一大批学生顺利进入相关行业,成为行业骨干。
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教育最终极也是最本质的目标,是各种奖项,就业率统计所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教育涉及课外的部分其实很多,为本文题材所限,这里只谈谈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一,引导、发掘、助推,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指路人。
有这么一种现象,很多农家子弟,一家几个兄弟各个考取名牌大学,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工人甚至农民。岳母刺字和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岳飞的母亲和孟子的母亲不是武将也并非学问家,但是言传身教不局限在专业和学问上,教育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激励和引导。
人性的本质是有趋光性的,学生爱打游戏,不务正业,是因为打游戏或者其他的事情相较于学生在短期内更易于获得成就感。大学是学校到社会的一扇门,大学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活品质,甚至婚姻家庭,而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迷茫,从而堕落,使大学弥漫着暮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环境,就要给学生指明方向,给学生坚定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兴趣,不需要太多的管束监督,在学习资源丰富,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自己就能学好。
课堂教学中我总会安排一些时间来“讲道理”,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给学生梳理一下行业前景,谈谈毕业了优秀学生的学习历程,同时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要贴近行业,握有一手资料,要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紧跟行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而且这种信心的养成和鼓励是持续不断的。21世纪初数字艺术手段进入到电视行业,旧的电视包装无论是软硬件都面临淘汰,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缺乏广电类专业的训练,传统的广电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化手段又基本一窍不通,我带着艺术类的学生(主要是数码设计专业)拍摄DV短片,教他们影视后期软件,我给了学生一个新的门径,我自己学习了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当时广电专业几乎没有人懂的数字后期软件After effects,影视三维软件Maya,3DMax,平面动画软件Flash等软件,用一年的薪水购买了一台数字DV。在刚刚钻研这些的头一两年内,所学并不见得非常精,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尝试,但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一定要有涉足未知领域的勇气,如果老师不去打开那扇门,学生也不会去涉足,而领进门后,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和信心,就会自己去走剩下的路。2004年之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学计划里只有这一门选修课,之后增加了一门影视后期的专业课,就通过这些非常少有的课程,艺术专业跨专业去广电传媒的达到几十人之多,其中现在的江西五套后期部主任、南昌电视台后期部主任都是那时候培养的学生,还有很多跨专业成为新闻人才,甚至进入了新华社。
2010年左右,经济新闻尤其是财经新闻发展很快,当时能买到的教材都是财经知识的科普类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专业的财经知识讲解。这些教材都出现了一样的问题,强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而缺乏引导,我没有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找了很多财经新闻佳作,特别是年轻记者一炮而红的那种初生牛犊的作品,上课既讲新闻作品,也讲新闻之外的东西,让学生对财经新闻以及财经新闻记者有一个摸得着看得到的认知。通过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财新夏令营的合作,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财经新闻人才到媒体,至今还有许多同学还活跃在财经媒体的一线。
第二,注重课内实践、考试方式改革、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部分时间语言沟通会存在很多缺陷,“不可言传”的情况很多,有些知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易行难。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课堂教学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能力,是培养能力更是磨炼品质。首先要防止继续培养“会考试”的“懒汉”,有些学生从高中以来,早已练就了“考试匠”的本领,平时不认真学习,到了期末,划重点打突击,还得高分,但是这样的“考试匠”高分低能,虽然也许最终能在出国或者考研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但是从育人的角度上来说,教育本身肯定还是失败了。
在知识讲授之后,应该有相应的作业和训练,而所有的作业和训练都不应该是走过场,或者是送分项。大部分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出试卷命题一考定音的方式明显落后和低效率,所以,采取平时练习的小作业加总考试成绩的方法才更加科学一些。比如“动漫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完成7次作业,其中两次作业是为大作业做准备的,归入大作业中,不单独计分,计算考试成绩的有5次作业,前三次是个人作业,后两次是团队大作业,考试成绩用5次作业按照比例算加权成绩,对于老师来说,一个班近60人,要批改作业,点评还要算5次作业的加权虽然稍微麻烦了一些,但是在阶段性作业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兴趣,找到自信,得到成果,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再如财经专题报道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我都是坚持分单元布置学生撰写财经新闻,并且亲自修改学生的稿件,每修改一次还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我还在课堂内进行优秀作品的案例讲解点评,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财经新闻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先仿造优秀作品的文理和优秀语句,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个人的风格,在阅读、模仿、创新三个阶段之后,经过严格的稿件修改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公开发表财经新闻作品。
第三,课堂注重原创性,不拘泥于教材。
数字化时代,信息爆炸,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多元化,灌输式教学效率低下,有些通用教材千人一面,内容篇章大同小异。教材都带有知识普及的性质,但是新闻传播专业在传媒大变革的背景下发展速度太快,很多现象刚出现就过时了,比如曾经兴起一时的数字电视、IP TV研究。很明显,互联网时代,人们拥有了手机电脑等数字终端,不再需要一个类似电脑或者手机功能的电视机的存在,电视的功能回归传统。要让学生愿意听课,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必须要超越教材有所创新。再比如电视摄像和后期课程,很多通用教材还在传授怎么使用数字高清摄像机,电视新闻还能用到数字高清,其他大部分场合,包括专题片,宣传片等拍摄行业里都使用全画幅单反、微单,或者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所有电视摄像类教材里都基本上没有涉及航拍和电子稳定器的使用部分,还在连篇累牍地讲推拉摇等固定机位的运动镜头。事实上,在设备小型化,电子稳定器成熟的今天,大部分情况下,摄影师都是使用移动镜头拍摄,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完全脱离现实脱离时代,只能成为“书呆子”。
创新的手法很多,但是要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应该结合课程相关的东西去探讨一些较为前沿的东西,或者能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把有温度的东西传播给学生。
比如道德经和现代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我会自己编写参考资料,在每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给学生。参考资料里面大部分都是原创的作品,或者是独立编写的分析和讲解。
再比如财经专题报道课程的教学,我也自己编写了资料,上课的内容是以资料为主,资料包括摘录的优秀范文和一些学生曾经写的优秀习作等,每一篇文章后都加入了详细的评语。还比如电视摄像和编辑课程的教学,我大部分用自己拍摄或者指导学生拍摄的影视作品作为讲解的案例,案例都是自己亲自拍摄或者亲自指导学生拍摄的,讲解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具体,也避免了纸上谈兵。
第四,注重实践课堂,加强第二课堂实践。
实践课堂很好地弥补了教室集中上课的不足。
2013年后几乎每年我都会利用实践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到基层实践锻炼,先后去过吉安的青原山、富田镇、渼陂古村,丰城的同田乡,奉新县澡溪乡,抚州的资溪等地。我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当地政府联系拍摄宣传片微电影或者制作画册等,时间一般安排在4天左右,每天晚上各个小组在一个会议室汇报一天的进展,形成竞争压力。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出作品。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学生们能够全神贯注认真做事、积极发扬团队精神、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迅速成长起来。
这些年,我和21世纪财经报道建立了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去财新夏令营的合作关系,给优秀的财经新闻专业学子找到了一条很好的接触主流财经媒体并且取得实习就业机会的契机。此外,我还与彭树欣老师发起创办《行者》杂志,协助学生创办《收获》杂志,帮助学生整理出版了《一品合订本》等文学新闻类杂志刊物,让学生拥有实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