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蒋国河

研讨式教学,顾名思义即研究、讨论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一般依托分成的各个小组进行。但是在本人所授课程中,为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研讨和研究课题中来,通常分成多个组进行,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因此,本人把这种方法又称之为分组研究型教学(在本人的教改课题里,专门对此有所阐述)。经过多次课堂教学的实践,本人深切地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本人从2010年起,在所任教的本科课程中开始尝试研讨式教学方法,这些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学校社会工作等,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并获得了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二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目的是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突出课堂与社会的对接,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本人首先对分组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论加以梳理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性质及各课程的特点,设计和制定具体、详细的分组研究型教学的实验方案,然后把这些实践方案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并对之加以评估和检验,最后对分组教学的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比较表明,分组研究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气氛很活跃,讨论热烈,表明教改深受学生的欢迎,甚至有其他学院的学生也来听课和请教;二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基本技能掌握扎实,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布置的平时作业,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访谈提纲、问卷的设计、发放、统计分析等;三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各课题小组都较好地完成了各自的调研课题;四是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五是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专业的荣誉感。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本人很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并不只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从社会工作专业来讲,实务是灵魂,实务技能的训练也是重要的环节。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研讨式教学也要与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交错,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本人先后执教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均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从课堂教学要求看,教师既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扎实的实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要求较高。从学生的教学评价来看,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总结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或经验与同仁分享。

第一,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用广泛的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情绪的投入、现场表现力对教学的效果具有直观的影响,与学生近距离广泛地互动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持久,并能加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与反馈。

第二,运用庖丁解牛式的启发式教学,以严谨的逻辑、生动的课件和板书、生活化的案例将知识化繁为简,使抽象的方法论知识和复杂的概念、原理变得通俗易懂、脉络清晰,使学生能因此较好地理解及应用所授知识和方法。

第三,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和应用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常用的理论范式、概念和原理是教学重点,但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分析工具、概念也会不断推陈出新,教师自己有必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

第四,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本人还经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中英文期刊学术论文阅读和评价任务,使学生整体地把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和写作技巧,熟悉文献述评和学术规范,从而熟能生巧,学会写论文。

第五,以研讨式、实践式教学和分组报告(Presentation)翻转课堂,促学以致用,又用以致学,使学生强化其自身的理论、方法的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使其进行学术规范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即培育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务技能熟练且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