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8号 胜在细节:处处为学生的需要着想——吴时辉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的根本首先在于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抓住了课堂教学,毫无疑问地就是抓住了教学的根本。高校教育教学亦是如此。尤其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新时代,以本为本,要让“金专金课在高校随处可见,水专水课水师无处安身”,更是要重视课堂教学并且使课堂教学具有效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心圆中,课堂教学是核心。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也说:“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还有人这样说,“课堂教学是影响本科教育的短板和软肋”——“‘单声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掣肘一流本科教育质量的最大短板”(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Cindy Fan在考察我国高等教育时的评论。所谓“单声道”的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粉笔加讲授式的课堂教学)。
在一定意义上,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和完成的精妙、严谨和准确是课堂教学具有效果的必备条件。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和完成的精妙、严谨和准确的背后,教师还应该是从对学生的培养出发,处处为学生的需要着想。只有从对学生的培养出发,处处为学生的需要着想,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更多的了解和把握,进而真正做到精妙、严谨和准确地设计、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吴时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堂教学,让笔者看到了这些。
记得第一次走进吴时辉老师的社会学通论教学课堂,就觉得他在调动学生情绪上面有特别有技巧。当时正值夏季的下午课。坐进教室里的学生有一些显然还未摆脱午休的睡意,课堂里有意无意地散发着一股散漫慵懒的气息。但吴时辉老师却以充沛的精力、洪亮的声音、熟稔的内容和行云流水的讲授,沸腾了整个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
之后,笔者观察到,随着吴时辉老师对于“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社会互动理论”章节内容的讲解和讨论,学生们的思维活动空间在不断变换。从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解中,学生们领略了中美两国人的交际活动及其特点。从对拟剧理论的理解中,学生们在当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和美国商务形象设计师莫利的调查中分析了林肯、尼克松、肯尼迪的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特点;在中美航空文化差异的比较中讨论了女性礼仪的基本要素。从对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解中,学生们思索起更多现实生活中与自身有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中的利益交换问题。
最妙的是,笔者注意到了吴时辉老师在授课中对细节的精巧但自然的设计。虽然课程内容丰富,知识信息量较大,可他会以设置关键词、推荐阅读书目等形式给予学生提示和小结;虽然他提供的分析案例是英语节目,但他找到是有着中文字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锁住节目主持人语速较快,转瞬即逝的表述重点的版本;虽然有些讲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离学生的现实需要挺远,而经他的点拨之后却是能让学生感到这就是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还记得,笔者当时忽然有所感悟,自然地在听课记录上写下“细节取胜!”的字样。是的,以吴时辉老师外表看起来那么彪悍壮实的男性竟有如此细致入微的考虑,鲜明的对比实在也使笔者由衷感慨。而也或许正是由于他这样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细心地抓取学生需求特点,为着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信息而设计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得到了在座学生的回应。而学生的回应也使得讲台上的吴时辉老师讲课的感觉越来越好,精神愈加振奋,声音亦愈加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