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师严而后道尊

四、师严而后道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尊师,推崇严师(如《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这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重要缘由。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不敢得罪不用心学习的学生,导致教学要求普遍过宽,好生、差生“皆大欢喜”,师生“皆大欢喜”(特别是选修课更是如此)。本人觉得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教育教学滑坡的一个原因(或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教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老师,本人遵循古道,不想做一个乡愿(孔子曰:“乡愿者,德之贼也。”),不仅严格要求学生,甚至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加以批评、教育。这也是本人在教学中践行“知行合一”。不过严师可能要承受一个后果,即学生的评教分可能往往会偏低一些,但只要一心想着要在教学中直秉良知而行,便也不再考虑这种后果。

此外,还有一个与以上四点不太相关的内容,即关于教案与PPT的思考。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有一个发现,即采用PPT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易趋于知识纲目化、碎片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PPT教学都有此缺点,这只是一个大致趋向)。而教案教学虽有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但也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通过教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或文本细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逐渐下降)。针对此,本课程回归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教案教学(这门课程共写有10余万字的教案);且为了让学生学习繁体字,教案全用繁体字。开学之初,即将教案发给学生,且鼓励学生挑错,对能挑错的学生加平时分。上课时,大体按照教案来讲,且课前或课后常修改、补充相关内容。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等),还需要采取许多措施,多管齐下。当然,本人也在尝试如何将教案与PPT相结合来上课。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以期进一步改进教学。

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王中云教授对我的课的点评:

我听过彭树欣教授的课,在教学一线观察19号中向大家介绍过他的独特的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形式,还专门录过他的课堂教学给大家观摩。在彭树欣教授的课堂上,他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以及“仪式感”的强调和养成,所有上课的学生并不觉得是异类,反而很自然地按照他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以致形成一种习惯。同时,我也注意到,上课的学生有许多来自其他学院,并不仅仅是人文学院的。所以,对于彭树欣教授的课堂教学,许多感觉中有一点感觉更为深刻:只要教师不对自己的坚持怀疑和犹豫,那么,学生也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意见,不以那些成为习惯的东西为怪。

当然,我们强调的回归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强调一种行为和培养一种感觉,所以,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教师上课都要像彭树欣教授那样从一种师生见面论道的仪式入手,而是在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或者更广泛的方面,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合理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