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即引导学生做学问
为给学生提供规范的学术训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做学问,我通常会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我不满足于教材内容,尽量摆脱“理论是灰色”的束缚,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推荐大量专业相关书籍,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学术资源,给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介绍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使热爱思考、学有余力、对做学问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有充实感。同时向学生传递一种“做学问也很有意思”的直观感动,使人兴趣盎然,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积极运用研究性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运用所学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技巧,针对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对一系列经典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使其结合凸显的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将学生反馈的结果作为教学评估指标计入学生学习成绩当中。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或省级科研课题或创新性课题,或者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经过长期的学术训练,学生们形成了开放的“团队”风格,只要聚在一起,就会相互修改论文、培养计划等,七嘴八舌地讨论争议,在犀利的质疑批评中,时而碰撞出敏锐的新见。这种积极互动的热络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彼此,大家都为在共同学习中获得进步而感到快乐,深信“一个人走,会走得比较快;而大家一起走,会走得更远”的道理。
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生的青春年华,我感觉愉悦而充实。我认为今天的人文学者,将探求学问作为一项集体性的事业,需要不懈的努力。引领学生,走上学术道路,为他们开辟一方学术的净土,这种坚持,在今天不应该成为奢侈。
江西财经大学正为实现“百年名校”梦而努力,我作为学校的一员,感觉到的不止是荣耀,更有学术事业薪火相传的责任。出于对学生负责的初衷,我要尽可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造就养育学生良好品格的环境。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深邃的学术风格浸染学生,和学生共同营建向上向善的氛围。学生们在校园的几年,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学养的积淀、人生的追求、品格的塑就,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学生们选择了江财,我们就有责任给他们创造最有利的成长机会,对得起他们宝贵的青年时代,这应该是江财教师严肃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