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线观察46号 他的课堂教学在实证论的实践中获得效果——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教学
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其实笔者早些时曾听过。记得那是上个学期的某一个上午,因为他给学生放映一个视频案例而三四节课连上,笔者在第三节课与第四节课的空隙中走进了他的课堂。尽管当时的教学班学生近百且又临近中午,但是整个班级的安静观看和之后的专注听讲却让人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平时说话行事别有风格,要言不烦、赘语不言,挺干脆也挺实在,给学生上课似乎也明显地具有这种特点。此次再听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教学,这种感觉仍然鲜明和深刻。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没有对长篇的大道理的宣教,也不会对某事某物有太多的诠释,他能够静静地陪伴着学生,一起观看为解释课程理论而特意找到的视频,即使那视频或者有点长(以短视频最佳长度为5分钟做标准);能够对某事某物进行关乎知识点的解读,又以学生理论的实践和经验的获得作为重点。于是,在笔者之前感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感觉——汪忠列老师的教学似乎更多的是从实务操作的角度提要求,以自觉具有效果为目标去组织自己的教学和处理相关的问题。
应该说,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会依照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自有设计、自成风格并且自有理由。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如此地自有自己的设计和组织、自有自己的方法和风格。当笔者试图就两次听课的感觉来对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教学做整体勾勒的时刻,还是不由自主地有一些想法。如果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堂教学能够在对稍长的视频放映时能对视频做一些分割讲解,或者事先将视频根据所讲知识点进行二次精确剪辑;如果现场能将一些预先设计的问题交予学生,引导学生有目的或者有方向地去思考……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比现在更为生动活泼并且更有效果些。可是,假如笔者的这些想法果然如愿出现在汪忠列老师的社会学通论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不是真的会因此而更为生动活泼并且更有效果些呢?
因着一些困惑和有关想法,笔者在课后与汪忠列老师做了相关深入的交流。理解源于沟通,或许有时候人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真正知道彼此真实的想法;才可以在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中发现彼此的分歧与交集。原来,汪忠列老师的课堂教学习惯带入社会学研究思维,将学生的知识习得看成是一种学生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因此,依据社会学实证论所说,比较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感觉以及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客观性。比如孔德指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通过切身体会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也因此,汪忠列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从实务操作的角度提要求,以自觉具有效果为目标去组织自己的教学和处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真正积极地兴奋和活动起来,经由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去获得切实的经验,从而深刻认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
记得之前阅读的一篇关于揭开学习奥秘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学习的时候,脑不可能偷懒。它可能在集中注意力,在观察,然后从很多看似‘被动的’经验(即表面上没有做出任何显著的回应)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很多教学情境中,那些认真观察的人都比那些执行指定任务的人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这或许可以作为汪忠列老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注解。不过,其中还有这样的一些陈述:“当学习任务不涉及身体或运动技能时,这种观察学习效应尤其明显。但这种学习情境中的被动性会导致一些内在的危险,比如:(a)无法意识到自己学习的失败;(b)注意力涣散;(c)打瞌睡”,并且,“脑很难处理凌乱的数据。当要记住随机的清单或者学习不相关的材料时,我们会觉得绞尽脑汁”,这也是笔者想与汪忠列老师共同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