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操作步骤

五、操作步骤

1.确认孕妇信息,包括姓名、孕周、是否有饥饿感、胎动情况等,向孕妇解释操作目的,并告知此项操作对孕妇及胎儿无创伤,取得孕妇合作。

2.保护隐私(如关闭门窗,拉上隔帘),摆体位。协助孕妇30°斜坡仰卧于床上,避免平卧位,合理显露腹部。检查者按常规洗手后两手置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测量宫底高度并记录,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图1-8-1)。

图1-8-1 妊娠周数与宫底高度

3.检查者以两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宫底部的胎儿部分,若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若在宫底部未触及较大胎体部分,应想到可能为横产式(图1-8-2)。

图1-8-2 腹部触诊判断胎产式

4.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平坦饱满者为胎背,并确定胎背向前、侧方或向后。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是胎儿肢体,有时感到胎儿肢体活动,更易诊断(图1-8-3)。

图1-8-3 腹部触诊判断胎方位

5.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若胎先露部仍浮动,表示尚未入盆。若已衔接,则胎先露部不能推动(图1-8-4)。入盆是指在妊娠晚期,胎儿在羊水和胎膜的包围下,以头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缩的姿势,使其头部通过母体的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衔接是胎儿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经产妇与初产妇区别:绝大多数初产妇在妊娠36周之后胎头可以入盆;经产妇于临产后,胎头入盆。

图1-8-4 腹部触诊判断胎先露是否衔接

6.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轻轻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若胎先露部为胎头,在两手分别下按的过程中,一手可顺利进入骨盆入口,另手则被胎头隆起部阻挡不能顺利进入,该隆起部称胎头隆突。枕先露(胎头俯屈)时,胎头隆突为额骨,与胎儿肢体同侧;面先露(胎头仰伸)时,胎头隆突为枕骨,与胎背同侧,但多不清楚(图1-8-5)。

图1-8-5 腹部触诊判断胎先露

注:在做前3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做第4步手法时,检查者则应面向孕妇足端

7.整理用物,终末消毒,完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