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操作步骤
1.快速评估 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快速评估4项。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有哭声(呼吸)吗?
(4)肌张力好吗?
如以上4项均为“是”,快速彻底擦干新生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常规护理。如其中1项为“否”,则进行初步复苏。如羊水有胎粪污染,立即进行有无活力评估并决定是否行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2.初步复苏
(1)保暖
①产房室温25~28℃。②提前10min预热辐射台、毛巾。③足月儿辐射台温度设置32~34℃或腹部体表温度36.5℃,早产儿根据其中心温度设置。④用预热毛巾包裹新生儿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注意头部擦干和保暖。⑤<32周的早产儿,可将其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放在清洁的塑料袋内,或盖以塑料薄膜置于辐射保暖台上,摆好体位后继续初步复苏的其他步骤。⑥避免高温,防止引发呼吸抑制。
(2)置新生儿头部为鼻吸气位(肩部垫约3cm厚枕头,使头轻度仰伸)。
(3)吸引
①必要时(分泌物量多或有气道梗阻)用洗耳球或12F/14F吸痰管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
②吸引过深或负压过大可导致喉痉挛,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延迟自主呼吸建立,应限制吸引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s),吸引负压不超过100mm Hg(13.3kPa)。
(4)羊水胎粪污染的特殊处理
①羊水胎粪污染时,首先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有活力:呼吸有力、肌张力好、心率>100/min;无活力:其中一项为“否”)。
②新生儿有活力,继续初步复苏。
③新生儿无活力,应在20s内完成气管插管并用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
④如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新生儿无活力时,快速清理口鼻后即开始面罩正压通气。
(5)擦干和刺激
①快速彻底擦干全身后拿掉湿毛巾。
②如仍无呼吸,用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
③如初步复苏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3.正压通气 新生儿复苏成功最关键的措施是建立充分的通气。
(1)指征
①出现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或者心率<100/min,则在黄金1min内实施有效的正压通气。
②如果新生儿有呼吸,心率>100/min,但有呼吸困难或持续发绀,清理气道并予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常压给氧或CPAP。
(2)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①压力:20~25cm H 2 O(1cm H 2 O=0.098kPa),少数窒息严重的新生儿最初可用2~3次30~40cm H 2 O压力通气。
②频率:40~60/min。
③用氧:无论足月儿或早产儿,正压通气均要在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指导下进行。足月儿开始用空气复苏,早产儿开始给21%~40%浓度的氧,配合胸外按压时给氧浓度均需提高到100%(国内常用的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可以调节4种氧浓度:不连接氧源,氧浓度21%(空气);连接氧源,不加储氧器,氧浓度约40%;连接氧源,加管状储氧器,氧浓度90%;连接氧源,加袋状储氧器,氧浓度100%。脉搏氧饱和度的传感器应放在新生儿动脉导管前位置(右上肢手腕或手掌的中间表面)。
④评估心率:触摸新生儿的脐带搏动或用听诊器听诊心跳,计数6s,乘以10得出每分钟心率。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可以同时测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⑤判断通气效果:观察胸廓是否起伏对称、良好,心率是否迅速增快。
⑥矫正通气步骤:达不到有效通气,需进行矫正通气步骤,包括检查气囊面罩和面部之间是否密闭;再次通畅气道(调整头位为鼻吸气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新生儿口张开);增加通气压力。矫正通气后如心率<100/min,可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气道。
⑦评估及处理:经30s有效正压通气后,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且心率≥100/min,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决定是否常压给氧;如心率<60/min,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并开始胸外按压。
⑧其他: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min可使胃部胀气,应插入8F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并保持胃管远端处处于开放状态。
(3)T-组合复苏器:一种由气流控制、有压力限制的机械装置,能提供恒定的最高压力(PIP)及呼气末正压(PEEP),对早产儿的复苏更能提高效率及安全性。
(4)喉道气罩:用于正压通气的特殊气道装置,多用于体重≥2000g的新生儿。
4.气管插管
(1)指征
①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
②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延长时。
③配合胸外按压时。
④经气管注入药物时。
⑤需气道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
⑥特殊复苏情况:先天性膈疝或超低体重初生儿。
(2)准备:插管器械和用品应放置在一起,随时备用。气管插管导管型号和插入深度见表4-6-1,表4-6-2。
表4-6-1 气管导管型号选择
注:《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及临床实施教程》
表4-6-2 气管导管插入深度选择
备注:插管深度为上唇至气管导管管端的距离;新生儿体重<750g,仅需插入6cm
注:《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及临床实施教程》
(3)方法:关键在于显露声门。
①插入喉镜:左手持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早产儿用0号/足月儿用1号)。将喉镜柄以“执笔式”握于拇指和前3个手指之间,镜片朝前,小指靠在新生儿颏部提供稳定性,镜片沿舌面右边划入,将舌头推至口腔左边,推进镜片直至其顶端到达会厌软骨谷。
②显露声门:采用一抬一压手法,将整个镜片平行于镜柄轻轻抬起,显露声门和声带;未完全显露,可用小指或由助手用示指向下稍用力压环装软骨使气管下移有助于看到声门。
③插管:插入气管导管,将管端置于声门和气管隆凸之间,接近气管中点。
④操作时限:整个操作20~30s内完成。
⑤操作技巧:如插入导管时声带关闭,助手可用右手示、中两指在胸外按压部位向脊柱方向快速按压1次促使呼气产生,声门即张开。
(4)胎粪吸引管的使用:将胎粪吸引管连接气管导管,复苏者用右手示指将气管导管固定在新生儿上腭,左手示指按压胎粪吸引管的手控口使其产生负压,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5s将气管导管撤出并随手快速吸引一次口腔内分泌物。
(5)判断插管成功的方法
①胸廓起伏对称。
②听诊腋下,双肺呼吸音一致,且胃部无呼吸音。
③无胃部扩张。
④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⑤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反应好转。
⑥有条件可使用呼出CO 2检测器,快速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5.胸外按压
(1)指征:有效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min。
(2)要求:氧浓度100%;气管插管配合胸外按压更有效。
(3)方法
①按压位置: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避开剑突。
②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1/3。
③按压方法:按压时间稍短于放松时间,放松时拇指或其他手指不离开胸壁(拇指法:双手拇指端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双拇指重叠或并列,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双指法:右手示、中两个手指尖放在胸骨上进行按压,左手支撑背部)。
(4)配合
①胸外按压:正压通气=3∶1(即每分钟90次按压和30次呼吸,2s内3次胸外按压加1次正压通气)。
②45~60s重新评估心率,如心率<60/min,继续胸外按压,考虑使用肾上腺素。
6.药物
(1)肾上腺素
①指征:45~60s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持续<60/min。
②剂量:使用1∶10 000肾上腺素(静脉用量0.1~0.3ml/kg;气管内用量0.5~1ml/kg),必要时3~5min重复1次。
③途径:首选脐静脉给药;脐静脉无法建立,可气管内快速注入。
(2)扩容药
①指征:低血容量、怀疑失血或休克的新生儿对其他复苏措施无反应时。
②扩容药:首选生理盐水。
③方法:首次剂量为10ml/kg,经脐静脉或外周静脉5~10min缓慢推入。必要时可重复扩容1次。
(3)其他药物: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4)脐静脉插管:静脉注射最佳途径。
①时机:新生儿进行胸外按压时即可开始脐静脉插管,为给药做准备。
②方法:沿脐根部用线打一个松的结(出血时可拉紧),在夹钳下离皮肤线约2cm处切断脐带,在11点、12点位置看到管腔大管壁薄的脐静脉。脐静脉导管连接三通和5ml注射器,充以生理盐水,导管插入脐静脉2~4cm,抽吸有回血即可。
③注意事项:早产儿插入导管应较足月儿稍浅;插入过深,高渗性药物和影响血管的药物可能损伤肝;避免将空气推入脐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