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操作步骤

五、操作步骤

1.确认产妇信息,包括姓名、孕周、住院号、ID号等,向产妇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此项操作的必要性,取得产妇合作。

2.保护隐私(如关闭门窗,拉上隔帘),摆体位。新生儿娩出后巡回护士立即与产妇、接生者共同确认新生儿性别及出生时间。

3.确认好新生儿性别与出生时间后将新生儿平放于预热的辐射台上,立即擦干全身,清理呼吸道使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

4.常规结扎脐带,于胎儿端用0.5%的碘伏消毒脐带根部周围,气门芯下缘套在紧贴脐轮皮肤处,或距脐带根部0.5~1cm处。夹上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然后把脐带夹夹在气门芯上0.5~1cm处。结扎完毕后用0.5%的碘伏常规消毒脐带断端,同时查看脐动脉及脐静脉的条数(正常脐动脉2条,脐静脉1条)之后用护脐带包扎好脐带,松紧适宜。

5.常规检查新生儿外观,顺序为从头顶到足部依次检查。

6.测量新生儿身长及体重。

7.记录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体重、身长、Apgar评分等情况及新生儿手圈和胸前牌。

8.将新生儿右足印印于新生儿出生记录单上,反向查对产妇姓名并确认新生儿记录单的产妇姓名与身份证上相符方可印产妇左大拇指于新生儿足印下方。

9.与接生者共同查对并口述产妇床号、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身长,与产妇共同确认后将双手圈系于新生儿腕部,松紧适宜,以不压陷皮肤和不滑脱出手腕部为宜。将胸前牌别于包被外,把填好的新生儿记录单归档于产妇病历。

10.新生儿右臂三角肌注射乙肝疫苗10μg,接种前查对新生儿母亲名字,并告知产妇疫苗接种的部位,左臂三角肌注射维生素K 1 0.1ml,并记录在新生儿胸前牌和病历中(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疫苗注射部位由臀部改为上臂三角肌注射,实践证明,疫苗在人体不同部位注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抗体应答,其中以上臂三角肌注射抗体应答率最高)。

11.新生儿查对完成后行母婴皮肤、目光接触,早吸吮30min。

12.整理用物,终末消毒,完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