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操作步骤
1.仰卧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仰卧,两腿张开或弯曲,双足平放床上(图2-5-1)。
(3)优点:方便医务人员检查和处理(如阴道检查、阴道助产等),适合医务人员需要。
(4)缺点
①增大的子宫压迫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易造成仰卧位低血压,减少子宫、胎盘、胎儿血供,可能引起胎儿窘迫、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
图2-5-1 仰卧位分娩法
②使骨盆可塑性受限,不利于胎儿旋转和衔接,可能造成胎方位异常和头盆不称假象,增加难产机会。
③第二产程时对抗重力作用,孕妇用力效果不佳,易致第二产程延长,增加阴道助产机会。
④产程中胎儿、胎盘、子宫重量压迫孕妇腰骶部,宫缩疼痛更明显,增加不适与焦虑,不利于分娩。
2.侧卧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
①侧卧位:孕妇侧卧于床上,稍蜷缩,臀部和膝盖放松,两腿间放置一个枕头或软垫支撑。胎儿枕后位时,孕妇应面向胎儿的枕侧侧卧(左枕后面向左侧侧卧,右枕后面向右侧侧卧)(图2-5-2)。
图2-5-2 侧卧位
②侧俯卧位:孕妇侧卧,下面的上肢放在体后或体前均可,下面的腿尽可能伸直,上面的腿弯曲呈90°,并用1~2个枕头将上面的腿支撑垫好,身体如同一个转轴,不完全地转向前方。胎儿枕后位时,孕妇应面向胎儿的枕骨对侧侧卧(左枕后面向右侧侧卧,右枕后面向左侧侧卧)。
(3)优点
①缓解孕妇疲劳,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较为安全。
②可促进胎儿旋转,纠正枕后位。
③第二产程胎儿下降时,利于骶骨向后方移位,增大骨盆出口前后径。
④缓解骶骨压力,对抗重力作用,可在产程过快时使用。
⑤缓解孕妇的腰骶部疼痛和肛周不适。
(4)缺点
①无法利用重力作用,第二产程进展缓慢的孕妇不适宜采用。
②分娩时采用该体位,医务人员不便于操作和处理。
3.半卧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坐于床上,上半身与床夹角45°,双腿屈曲(图2-5-3)。
图2-5-3 半卧位
(4)缺点
①不利于胎儿旋转,不宜于枕后位时采用。
②骶骨和尾骨压力增大活动度小,不利于骨盆出口的增大。
③不能缓解胎儿宫内窘迫。
4.支撑式前倾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
①支撑式前倾站位:孕妇站立,身体向前趴在助产士或家属身上、较高的床上、置于床上的分娩球上、固定于墙面的扶栏上,双腿分开同肩宽。第二产程可增加孕妇向下屏气的力量(图2-5-4)。
图2-5-4 支撑式前倾站位
(3)优点
①较仰卧位提高胎儿血氧供应、更好利用重力作用。
②增大骨盆入口径线,适用于悬垂腹和骨盆倾斜度过大的孕妇。
③让孕妇得到休息,适用于孕妇疲惫不能走动、不愿采用坐位、蹲位时。
④方便医务人员观察和处理。
②支撑式前倾坐位:孕妇坐位,双足稳固平放,身体向前倾屈,双臂放松地放在大腿上或面前的支撑物上;或者孕妇分开双腿跨坐于椅子或马桶上,身体放松地向前趴在椅背或水箱上(图2-5-5)。
③支撑式前倾跪位:孕妇双膝跪在放置于地板或床上的软垫上,两腿分开同肩宽,前倾趴在床被、椅座、分娩球或其他支撑物上。较手膝位更易于保持(图2-5-6)。
图2-5-5 支撑式前倾坐位
图2-5-6 支撑式前倾跪位
(3)优点
①有助于重力优势,校正胎轴,使其与骨盆入口一致。
②与仰卧、侧卧、坐位相比更能增大骨盆入口。
③孕妇易于运动,方便其摇摆骨盆,促进枕后位胎儿旋转,纠正胎方位。
④有良好支撑,孕妇可得到休息,缓解疲劳。
⑤减轻腰骶部压力,同时方便做腰骶部按摩或热敷,缓解疼痛不适。
⑥臀位分娩时,较仰卧位利于胎儿顺利分娩。
(4)缺点
①孕妇明显悬垂腹时不宜采用。
②孕妇极为疲惫,无法支撑时增加安全风险。
③孕妇应用药物镇痛,影响其运动神经控制能力时增加安全风险。
5.手膝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双膝着地或床(膝下垫软垫缓冲压力),身体向前倾屈,双手掌或双手握拳(手腕有病变或不适者更适用双手握拳)着地,双膝分开同肩宽,背部与地面平行(图2-5-7)。
图2-5-7 手膝位
(3)优点
①有助于枕横位、枕后位胎儿旋转,纠正胎方位。
②第一产程晚期有助于宫颈前唇消退。
③减轻腰骶部疼痛,增进孕妇舒适感。
④方便骨盆摇摆、摇晃,也可爬行,促进胎儿旋转,促进产程进展。
⑤解决胎心率异常问题,尤其是由于脐带受压引起的胎心率异常。
⑥缓解肛周疼痛。
⑦易于医护人员进行阴道检查。
⑧可用于肩难产娩出胎肩。
(4)缺点
①孕妇双臂压力大,不宜长时间保持该体位,可用与双臂支撑同高的软垫或枕头取代双臂支撑。
②孕妇极为疲惫不能支撑时增加安全风险。
③孕妇应用药物镇痛,影响其运动神经控制能力时增加安全风险。
6.膝胸卧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双膝和前臂着床,胸部紧贴床面,臀部翘起高于胸部和腰部,双膝分开可使骨盆有不同倾斜角度(图2-5-8)。
图2-5-8 膝胸卧位
(3)优点
①缓解脐带受压,缓解胎心率异常。
②减轻腰骶部疼痛和肛周疼痛。
③可使尚未固定胎头退出骨盆重新入盆,可能纠正部分前不均倾位。
④有助于缓解宫颈前唇水肿。
⑤第一产程晚期可促进宫颈前唇消退。
(4)缺点
①孕妇极易疲惫。
②对抗重力作用,不适用于第二产程进展差时。
7.不对称直立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可坐着、站着或跪着,一侧膝盖和臀部放松外展、足抬高,与支撑侧足不在同一平面上。应选择孕妇感觉更舒适的一侧足抬高(临床常抬高枕骨所在的一侧足)(图2-5-9)。
(3)优点
①大腿抬高时,其内收肌群的弹力作用可使坐骨产生横向运动,从而增大该侧骨盆出口径线,可纠正胎头倾式不均问题。
②有助于枕后位胎儿旋转,纠正胎方位。
③减轻腰骶部疼痛。
④有效利用重力。
(4)缺点
①部分孕妇会感觉该体位引起膝盖、臀部或耻骨联合疼痛。
图2-5-9 不对称直立位
②孕妇极为疲惫时,不能支撑并保持平衡,增加安全风险。
③孕妇应用药物镇痛,影响其运动神经控制能力时增加安全风险。
8.蹲位
(1)时机: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蹲位,双足平放在地板上或床上,双手握于栏杆支撑或有助产士/家属协助保持平衡和安全。宫缩间歇期孕妇可站立休息(图2-5-10)。
图2-5-10 蹲位
(3)优点
①有效利用重力,促进胎儿下降。
②增加坐骨结节间径,从而增大骨盆出口径线。
③增加孕妇用力欲望,用力效果更好。
(4)缺点
①时间过长易致会阴水肿。
②胎头位置较高(未达到坐骨棘以下水平)、头盆倾式不均时阻碍胎儿自然旋转和矫正衔接。
③孕妇踝关节有损伤或药物镇痛影响其运动神经控制时,增加安全风险。
9.直立坐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上半身垂直坐于床上、椅子或凳子上。宫缩间歇期可以靠坐休息。(图2-5-11)。
图2-5-11 直立坐位
(3)优点
①有利于借助重力。
②缓解孕妇疲劳,得到休息。
③便于在肩部、腰骶部、下腹部做冷热敷。
③孕妇可坐在摇椅、分娩球上晃动或摇摆身体。
(4)缺点:如果有隐性脐带脱垂时,会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
10.站立位
(1)时机: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直立站立,宫缩期可双腿打开抓扶栏杆或支撑物摇摆骨盆,宫缩间歇期可由人搀扶或利用行走椅行走(图2-5-12)。
图2-5-12 站立位
(3)优点
①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胎儿下降。
②增加胎头对宫颈的直接压迫,加强宫缩。
③利于胎儿旋转。
(4)缺点
①孕妇易疲惫。
②孕妇久站易致会阴部水肿。
③重力作用明显,不适用于产程进展快的孕妇。
11.拉绳
(1)时机:第二产程。
(2)方法:孕妇平躺,双膝屈曲,双足平放在床尾或支撑在床尾脚架上。绳子可环绕横栏或环绕床尾的栏杆。宫缩时孕妇紧紧拉住绳子,同时抬头略收下巴并向下用力,孕妇应保持平躺,不能变为坐位,以最大限度利用腹直肌力量。宫缩结束应躺下休息。
(3)优点:帮助孕妇更有效用力。
(4)缺点
①可能导致仰卧位低血压,减少胎儿血氧供应。
②孕妇容易疲惫。
③缩小骨盆径线,且不利于枕后位或枕横位胎儿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