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定义

1.新媒介时代定义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球互联网技术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这一彻底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技术,在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碰撞融合后,也迅速将新闻传播带入“新媒体时代”。

就新媒体的内涵而言,它可以看作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不过,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当前学界仍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新媒介时代”定义,强调“媒介”(media)作为传播信息媒介的属性,突出媒介是一种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的特点,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机构即媒体的定义。

“新媒介时代”强调以“数字媒介为核心”,突出与IT新技术的融合,关注不同媒介载体的更新与更迭——尤其是传播手段的改变对当下传播的影响。

在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崛起后的较长时间里,以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代表。而近十年来,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各种App应用程序也随之孕育而生。

在此背景之下,新媒介也进入了进阶版的“2.0”时代。最为重要的是,各类新媒介的出现模糊了传统媒体的界限,使得原本只是定义为社交媒体的新媒介也带有明显的媒体属性。

譬如2009年8月新浪微博诞生、2011年2月腾讯微信面世,以两者为代表的社交App在改变中国人交流方式的同时,迅速呈现出新媒体的属性。

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网站)、企业乃至政府部门、高校等纷纷在微博、微信开设微博号或公众号,将其视为重要的新闻推广、信息发布与品牌宣传乃至危机公关的渠道。

不过,微博出现伊始仍以PC端用户使用为主,彼时智能手机普及率比较低。晚于其两年后出现的微信,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作为腾讯QQ在手机上的衍生应用,微信的内核就是“移动、即时与便捷”。

而从2016年至今,抖音、快手、bilibili(简称B站)等App异军突起,标志着短视频社交App时代正式拉开帷幕。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与高校也相继在各类短视频App上开设账号,积极进行营销推广与宣传。

显而易见,在技术的不断助推之下,媒介形式所呈现出的变化已经超出预期。社交软件与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使用兼具两者特点的App已成受众应用的常态。

譬如微信既不能完全归类为社交软件,但又不仅仅只具有媒体的属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App的流行,则将传播内容完全建立于视频之上,与以文字、图片传播为主的传统网站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更进一步丰富了媒介的内涵。

从21世纪初开始,“新媒介时代”以数字传播为基础的第一代新媒介(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微博、微信等),与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以视频交互内容为主的第二代新媒介(抖音、快手、B站等)所共同打造的新型传播环境,其即时交互、实时传播的功能主要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因此我认为,尽管当前媒介传播环境仍处于“新媒介时代”,但与十年前相比已出现显著差异,可称之为“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