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媒体乱象
自媒体具有鼓励用户发言的开放属性,激发了内容生产与信息共享的价值。“经济效应伴随着注意力的投射及其可能的触发行为”,在商业利益裹挟下,部分自媒体向金钱看齐,为追求点击量、浏览量,发布不实或耸人听闻的消息,蒙蔽用户认知,绑架用户情感,毒害用户心智,污染网络气候。自媒体“野蛮生长”,乱象迭出,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自媒体造谣传谣,混淆公众视听。在日常生活中,万能抗癌水果、包治百病药方等谣言抓住了人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心理,借助自媒体平台得以传播,且经久不衰。在涉及重大危机事件时,谣言带来的破坏力不可轻视。2011年日本的核泄漏催生了一股抢盐风波,不少抢购者听信吃了含碘盐就能防止核辐射,足以证明谣言能带来强大破坏力。自媒体时代的网民情绪更容易触发,在涉事方话语的缺席和官方消息的闭塞情况下,谣言的滋生与蔓延速度大大提升,破坏力大大提升。
二是自媒体宣扬错误价值取向,传递社会负能量。以曾经站在自媒体流量顶峰的“咪蒙”公众号为例,其《致low逼》《致贱人》等文章虽然引发读者共鸣,看似鼓励青年积极向上,追求梦想,但其内核其实是对金钱、权力、享乐、私欲的“媚俗”,文章内容充满了以咪蒙观点为价值正确的说教色彩和对“非我”立场的全盘否定式的偏激观点,在潜移默化中鼓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贩卖焦虑,是一种情绪化的、浅表化的、非理性的“价值漂浮物”。当整个社会都被灌输以扭曲的价值观时,很难说公众不会被这种社会负能量所影响。自媒体为搏受众眼球,有时还公然谈论色情、传播色情;或是打色情与性爱的“擦边球”,如咪蒙的公号文章《嫖娼简史》《大过年的,总要做点少儿不宜的事》等,靠“少儿不宜”等字眼引人遐想、博取流量。
三是自媒体抄袭侵权乱象,触碰道德与法律底线。版权之争不是自媒体时代的特有产物,而是自媒体的“爆点制造”属性将这些问题推向了前台。在文字内容创作领域,最为突出的是自媒体洗稿行为,在图片和视频领域,则体现为盗图、盗视频等。尤其是图片和短视频,即便加上一层水印,经过了二次、三次传播,也早已“面目全非”。不论洗稿还是盗用他人作品,其都是一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内容原创者的利益和创作激情,需要严厉禁止,及时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