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之《中美1972》弹幕分析

3.《国家记忆》之《中美1972》弹幕分析

在B站内《国家记忆》的诸多系列中,《中美1972》系列是播放量最大、弹幕数量最多的合辑。它一共包含5集,包括“太平洋彼岸的信号”“乒乓外交”“代号‘波罗行动’”“谈判桌上的较量”和“改变世界的一周”,细致地讲述了从1972年到1978年中美建交的国际外交环境、中美建交的全过程及决策背后的故事。鉴于此,本文选择《中美1972》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弹幕进行统计分析。截至2019年3月底,该系列总播放量达到6.7万余次,每集约30分钟,弹幕总数2052条,平均每集410条,每分钟约14条。笔者对弹幕的内容进行统计分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其一,信息补充类。作为讲述国史的历史纪录片,《国家记忆》的弹幕内容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对片中信息进行讨论与补充,主要包括补充画面内容的相关历史细节,以及将历史与当下关联起来。首先,当纪录片所述历史内容不那么为人熟知时,一些弹幕用户会积极地对细节进行补充。例如,在回溯中法建交历程时,弹幕对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等细节进行补充:“其实那个时代的人确实有一种朴实的感情”;“那时中苏已经交恶,西方国家想拉拢中国”;“法国想要中国的氢弹啊”。其次,弹幕在对信息进行补充时,会将过去的人物或事件与当下的情境相关联,如将过去的人物与当下的人物进行对比,“伟大的戴高乐,瞧瞧现在的萨科齐奥朗德,能把戴高乐气得活过来”;从过去的中美关系对当下中美贸易摩擦进行反思,“不知现在为何这么看重与美国摩擦”。弹幕通过对史实细节的补充及其与当下的关联,一方面拓展了集体记忆中对过去的认识,另一方面更加深了人们对时代和民族的认知与理解。

其二,互动交流类。弹幕的设置在于给观者提供实时评论的渠道,目的即为提升传播的交互性。与传统的网页评论不同,弹幕与画面同时呈现的形式提供了别样的现场感,弹幕在与片中的内容互动的同时,用户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格外突出,常会出现弹幕间的先后呼应。如,当片中内容谈到法国率先与中国建交,有条弹幕称“法国和英国至今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随后即有用户说“前面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了解一下”。另外,围绕情境内容展开讨论也是弹幕常有的交流方式。在谈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时,多位用户发表弹幕进行讨论:“因为都曾经贫困,都在挨打,要摆脱”;“那个时代的人的确有一种朴实的感情”;“前面的兄弟们是不是傻,真没有外交妥协才怪呢”;“对于重返联合国,这点援助不算什么,而且这钱必须得出”;“说来说去还是利益”。这些讨论与画面情境密切融合,互相叠加,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并使得视频内容获得了更加强烈的吸引力。

其三,情感表达类。《国家记忆》的弹幕中的情感表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观看者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中国就是中国,不愿意做苏联的小弟”。二是表达感动与感激,影片中讲到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时身患重疾,许多观者用弹幕表达内心的感动:“主席和总理都在拿命扛着”,“死前都在为国家民族奔波”,“这一幕,有点泪目”。充分体现了影片内容在受众心中所引起的情感共鸣。三是调侃与戏谑,既包括对情节的调侃,模拟角色的内心世界,如“加拿大:中国我们交往吧”,“美国:法国你居然给我偷跑”;又包括对节目制作的调侃,当节目特效效果欠佳时,用户调侃称“满分特效”,“真是穿越之门”,“法术真厉害”,等等。戏谑作为网络情感动员的一种方式,在视频弹幕评论中能够激发观者的表达热情和活力,进而让弹幕成为网络参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