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分析(0)

3.机会分析(0)

传播渠道——依靠社交平台的立体化传播。新媒体一改以往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格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科技传播,活跃科技传播氛围。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下,科技传播呈现社交化传播趋势。短视频自媒体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科技知识普及,分发科普短视频,由于自媒体本身的社交性,使得内容分发同样具有社交性。基于此,科普类短视频用户的分享行为同样具有社交性,主要体现在分享对象和路径上,社交圈熟人是其主要分享对象,分享平台依托微信、微博等,具有“弱关系”人际圈和“强关系”人际圈相结合的特点,传播内容涉及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以“线上+线下”人际传播为主,一改过去“塔式”传播为多中心的“点式”传播,构建了互动开放的传播格局。

用户资源——网民激增,大众进行“非正式化”学习。据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短视频用户规模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在互联网用户规模激增基础上,网民短视频观看时长逐渐增加。短视频用户规模逐渐扩大,用户注意力向短视频倾斜,为科技传播提供丰富的用户资源。在大众知识学习呈现生活化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科技传播中,对大众而言,获取科技知识已经是“非正式化”的,学习时空限制趋于消解,科技知识学习范围进一步拓宽。

国家政策——加快科普能力建设。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公民科技素养,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2010年~2020年)》,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大,繁荣科普创作。《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2010年~2020年)》指出,“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科普能力建设意见》同样强调繁荣科普创作。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培养科普能力,这为自媒体创作科普类短视频提供了相对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在政府带头下,有利于提高科普自媒体创作激情,政府与传媒机构高度配合,为短视频自媒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