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理论的兴起
在人类历史上,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就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土壤,就会孕育出一定的科技文化。
最早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是培根和康帕内拉,他们所描绘的科学“文化岛”和“文化城”,便是科学技术文化研究的文本源头。
李宏伟则认为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静态知识体系以及固守的观察、研究方法,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各个层次。邵继成认为现代人类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有着共生性和冲撞性,认为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李克特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
科学文化的产生——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现象、探索其本质、规律的总和,其一般特征呈现的是理论的、普遍的、规律的、抽象的、恒久的。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科学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从经济型社会向智力型社会的渐变中,作为智力代表的科学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在此转变中一方面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文化功能。科学文化逐渐规范道德、规范权势、规范经济,甚至规范一切文化,促使人类社会从经济中轴向智力中轴转变,顺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人类认知成果的知识体系,还是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体制,都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与其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和而不同的联系。
技术文化的产生——技术知识是人类社会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与能力,其一般特征是应用的、局部的、独特的、具体的、变化的。人类社会早期得到与发展的先是技术知识,只有当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专门的科学知识门类。基于技术知识系统构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拓展能力与市场能力,以及体现技术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技术文化是指改进人们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动能与表现,是人类通过使用工具、设备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技术和能力的总称。
科技文化——科技文化由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融合而成,但不等于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同步产生于科学技术的结合与应用。
一般而言,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来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及所取得的成果,其实质是一种科学文化层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与技术文化层面的技术、改造能力的综合体。科技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内涵是指科技的发展动力、规律与内在演绎逻辑、科学技术与人类、与自然的关联等。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科技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普适性,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融入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载体和沟通桥梁。
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科技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特殊表现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其形成与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