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汹涌下的团结与抵抗
这一次的华为事件无疑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的汹涌反扑,尤其是川普近来发表的“就是要和中国签不平等条约”的言论更是极大地挑动了我国民众的敏感神经。我国一直奉行在对等、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洽谈,外交部也多次指出“中方一贯主张并愿意通过谈判磋商解决经贸分歧,但谈判应当是平等的”。因此,在对和平平等的政策主张与历史战争遗留下的痛苦情感的双重冲击下,寥寥数字新闻唤醒了民众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
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历史的集体记忆,导致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情感多以愤怒与怨恨作为基调。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仍然延续了这种情感与表达,但由于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与海量性等特点塑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平等的公共空间,因此这种具有乌托邦气质、超越地理空间和文化、去中心的平等的传播机制,成为培育民族主义的沃土。
如此一来,以青年群体为首的网络用户更多以一种理性、开放的思维去进行探讨并达成合意,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行动中体会到民族意识,又通过网络行动进一步确认民族身份。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那些从历史文化和根植于我们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集合而成的民族意识,蕴含强烈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他将这种民族凝聚力称为“想象的共同体”。而步入网络这个无限连接的时空下,想象的共同体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发声权,化身为“行为的共同体”,从而团结一致,做出反抗。
在华为断供新闻中,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中国网民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感,他们以澎湃的口号和身体力行对强大势力做出反抗与斗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华为一致支持的言论以及购买华为产品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一针强心剂来支撑他们的情感继续砥砺前行,而断供新闻则扮演着挥动情绪的鼓手。如此一来,很多时候新闻的真假就更难受到关注与思考,往往更强调提供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与民族主义的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