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过程
记忆研究最早源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者认为记忆是个人的,生理性的,注重分析个体记忆的产生过程以及各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生理机制等。莫里斯·哈布瓦赫则认为前人的研究割裂了记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注意到了记忆的社会属性,进而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在他眼中,集体记忆是社群、阶级或民族对过去共同经验的记忆。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于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所谓对“过去”的重构,是基于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通过选择和诠释,通过当下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在一定的社会框架内建构和叙述而成的。芭芭拉·密斯塔尔根据各家之说做出一个综合定义,认为“集体记忆是社群对过去的再现,由集体共用和纪念,它既可以启动社群的认同、现状及愿景,也可赋予它们实质的意义”。
关于集体记忆建构的过程,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认为集体记忆是不变的、恒常的,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的建构。例如,哈布瓦赫认为认同先于集体记忆而存在,记忆是认同的延伸。这种研究取向倾向于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即民族国家通过建构符合当下思想观念的集体记忆来影响社会民众的记忆。另一种则是以社会大众为中心,认为记忆的主体在民众,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一个过程,是商议与妥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社群从自己的经验、利益、价值观等出发而进行斗争、商议及互动,试图影响社会对过去的记忆。这一取向认为集体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因为不同诠释团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的参与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新媒介形态的兴起,赋予了社会民众更多的表达权。因此,该时期的集体记忆建构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协商性。新媒体为记忆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场域,官方和民众的记忆都得到了呈现,集体记忆在传受双方的共建过程中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