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中延续的集体记忆
《国家记忆》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传播实践,是一个关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协商共建的实践过程。
首先,《国家记忆》所讲述的是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对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的再次呈现与解读,节目本身就是立于当下对过去的一种再现,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内容选择、情节安排、话语及情感策略制定等均体现出官方对过去的态度、理解与诠释。纪录片在传统媒体的播放及其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播放,对公共的记忆起到了一种议程唤醒与设置的作用。在片方的引导下,人们重新拾起远去的记忆,接受官方对记忆议程的设置,并围绕此进行一系列的记忆实践。
其次,《国家记忆》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传播实践,促进了受众之间共同认识、共同经历和共同情感的建立,生成了新的集体记忆烙印。集体记忆烙印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事件产生的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不单包括影像的存在,还包括深刻的情感,其关键在于集体性的有效建构,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传播建立起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情感。
其一,共同认识的确立,是形塑记忆集体性的核心。弹幕对历史细节的补充、讨论甚至争论,都有助于人们共识的形成。在这里,共识并不是指各方面都有完全相同的看法,而是指对事件形成基本的共识,这是记忆形成的核心。在不断补充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逐渐具体、丰富、深入。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多元的、交互过程透明开放,层层推进认识的集体性的形成。共同认识的确立,能够帮助历史与当下发生勾连,加深人们对民族、身份以及时代的认知。
其二,共同经历的营造,建构“虚拟客厅”的观看体验。弹幕的视觉呈现具有独特性,即将用户评论同步呈现在影片画面之上。人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看到其他用户的态度与观点。这种呈现方式营造出了一群人在网络上“同时”消费节目的场景,从而让观看者和发弹幕者都沉浸在传统的“家庭客厅”的虚幻氛围中。这种“一同观影”的参与式经历,将较为遥远的历史记忆通过人们的自身参与转化为交往记忆,从群体的文化传承变成个体的身体实践。记忆的集体性在这里得到私人转化与实现,每个个体在参与的过程中拥有了自身与历史之间独特而深刻的记忆。
其三,共同的情感,是集体性建构的黏合剂。杨国斌认为,“中国网络文化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网络空间充满了激情的表达”。互联网的兴起在中国社会搭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平等的公共领域,其间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话语,而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弹幕的用户主要是青年群体,因而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白,或感激,或自豪,或戏谑,都极大地激发了观者的情感共鸣,促进记忆集体性的成形,成功地达到情感动员的效果。此外,集体记忆中情感的附着会推动其内化的进程,从而促使记忆得到延续和传承。
综上所述,《国家记忆》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传播过程(如图所示),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不再是单方面自上而下的传递。民众在过去是一种被动、被忽视的主体,现在具有了更为强烈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官方媒体将历史事件制作为纪录片,并上传至网站,起到了记忆唤醒的作用。弹幕中的民间表达,则通过塑造共同的认识、营造共同的经历和激发共同的情感,催生集体记忆烙印。官方与民间两大主体的交流、互动与协商,共同推动了集体记忆的生成与延续。

《国家记忆》在哔哩哔哩网站中集体记忆建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