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特色:固定性专栏保持画报的连续性
民国时期的《科学画报》,开辟了各种专栏,以各种渠道传播科技知识,是画报特色与优势之一。画报第1卷,就开辟了《小工艺》《科学小说》《小玩意儿》《科学杂俎》《小常识》《大众科学》等专栏,这些专栏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重在培养读者的动手能力,从动手中获得更深刻的知识。第1卷第6期,《科学画报》开创了《科学新闻》栏目,专门报道科技消息,而且数量从最初的两篇逐渐增加到20余篇。第7期起又创办了《小学理科教育资料》(后改名为《理科教材》),传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科学知识。

图3
孤岛时期,《科学画报》还开辟了长篇连载的专栏,如茅以升的《钱塘江桥工程》、蔡邦华的《养蜂学》、王启虞的《麦作虫害防治》、孟心如的《化学战》、邵瀞容的《妇孺读物》等。这些专家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化解读,编辑以连载的方式一一刊出,如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在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时独创了许多建桥新技术,克服了种种困难,他就以《钱塘江桥工程》为题,撰写了12篇介绍钱塘江与钱塘江大桥全貌的科普文章,从第4卷第24期起开始刊登连载。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画报又开辟了《家常巧作》《趣味科学》《常识测验》《小发明》等专栏。
画报上开创各种专栏的意义,不仅仅是利于画报编辑们分类稿件,规划内容,更重要的是,固定性专栏的流传,使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已创办了16年之久的《科学画报》保持了自己的独有风格与特色。《科学新闻》《理科教材》《小工艺》等在画报中就属于相对稳定的栏目。《科学新闻》在抗战时由于内容来源受阻,中断了5年左右的时间,其间编辑开创了《人生科学》《生理常识》等新的栏目用以保持画报的连续性,然而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年,编辑就立马恢复了《科学新闻》栏目。《理科教材》《小工艺》专栏,从第1卷到第14卷,几乎每期编辑都有编排到,画报的风格也因此延续了下来。抗战时期刊登的有关某一固定话题的长篇连载专栏,其内容的连续性也增强了画报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