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民族主义窠臼,重构现实中国形象

3.跳出民族主义窠臼,重构现实中国形象

在公共舆论中,任何公共舆论的产生都必然包含着公众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和情感。但相对于人们对理性价值的强调,“情感”的价值往往被贴上“非理性”的标签。传统理论下,“情感”被视为影响公共舆论的负面因素,影响着受众的理性表达,进而被脸谱化成尼尔波兹曼笔下的“乌合之众”。但近年来对“情感转向”的研究则使得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待公共舆论中情感的价值。

在公共舆论中,公众通过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情感”贴上“非理性”的标签。由此一来,这种“情感转向”为我们看待情感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提供了契机。

而在这场政治与经济交缠的博弈中,体现的舆论情感更多指向民族主义情绪,同时具有“粉丝民族主义”的特点,这也要源于华为作为一款国产明星级产品所拥有的强大粉丝号召力。这些“粉丝”们不再只接受精英对民族的阐释,而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多元的民族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者们建构与想象了一个理想的“中国”形象,即开放、强大、独立,同时饱受磨难又艰难不屈,在这一点上,华为在本次贸易战中无疑是国家形象的浓缩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