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考与建议
好的理论和好的宣传,重点是“能够真正说服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也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基于此,《四川日报》融媒智库转型正是在以好的理论说服人,符合新时代媒体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已经“严重过剩”,媒体的“耳目”功能正在逐渐被其他传播渠道和平台占用,“喉舌”功能已不再是媒体的独占优势,反而是“大脑功能”却是其他媒体无法匹及的。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少而精”的、更加专业和具有深度的报道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才可能沿着新的路径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对于机构媒体而言,并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和传播平台,而是应该成为“意见高地”“思想高地”,成为人们深度阅读,获取权威、深刻信息的“高地”。由此,《四川日报》融媒智库转型之路,不失为一条坚守自身、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四川日报》的融媒智库转型目前仍主要以“咨文”形式进行,“智库产品”仍在探索之中,如何持续壮大,形成影响,值得思考。
首先,品牌化。可考虑将“咨文”等系列进行品牌化、常态化设置,由报社配以相应运作机制,形成《四川日报》具备咨询价值的子品牌进行运营。只有首先强化品牌打造意识,聚力、聚神在人员的配置、资源的投入上有所倾斜,才能推动生产出更多精品力作。
其次,制度化。四川日报社为了鼓励记者调研,专门设定建“调研月”,但是日常采编部门的记者生产咨文的时间、精力占用较多,单纯以稿分评定,不易调动记者积极性,这类融媒体转型产业应该配合新的考核、评分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调研月的申请流程与考核规定,在时间和考核标准上给相关调研以空间;加强奖励制度,以驱动记者寻找选题,寻找合作机构,为深度调研提供动力。
再次,专业化。专业化是智库的生命线,对于媒体而言,这并不容易。
两条腿走路可进一步增强专业化:其一,自我培育,坚持培养调查型记者,要培养核心能力:采访与写作。坚持新闻主义和专业主义,强化对调查型记者的培养,重点培养有思想、会观察的、能调查会分析的、有观点有扎实数据的记者,这样的人才或许才是融合转型发展的必须。其二,善借外力。探索建立与科研机构、政策研究部门的长期合作机制。结合媒体视角与渠道等优势、研究机构理论与资源等优势,能互为补充,收到社会、政府、业界等各方面的良好反馈。四川日报作为政经大报,尤其要整合相关政经资源,就政府关心领域和课题,对外合纵连横,着力探索长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进报道专业化。
最后,产品化。在过往的尝试中,“咨文”产品多以报纸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只有较为简单的包装和呈现。在“经济副中心”咨文时,与大数据工作合作增添了数据采集对比等,但是距离融媒体产品还有较大差距。智库转型应该在呈现形式上,不论是争取核心人群的影响还是大众传播的影响,都应该更具产品思维和产品意识,尤其要注重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和方式进行打造和设定。
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传媒生态下,机构媒体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唯流量是瞻”,在众多议题中选择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上下联通,进行传播,做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注释】
[1]作者简介:董世梅,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方向2006级硕士研究生,现任四川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政经类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