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实践

二、探索实践

《四川日报》媒体智库转型的探索在2018年9月有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当时,四川日报社联合四川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历时一个多月,深入江苏无锡、常州,山东济南、青岛和省内成都、德阳、遂宁、巴中等地实地调研,采访国内外10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和30多位领军企业和机构负责人,包括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撰写完成四川石墨烯产业战略咨文系列报道。该组报道从定位、策划、组织采访,以及最终成稿都进行了大量创新,以四个整版的报道强势呈现,并在见报后获得各方的热烈响应。

事实上,《四川日报》一直有财经咨文这样的深度报道系列,在每年岁末年初对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大众感兴趣的有热度的话题,再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阐释报道,这种报道介于深度调查与理论文章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必要性,凝聚共识。本文将石墨烯产业战略咨文系列报道界定为《四川日报》媒体智库转型的探索是因为此次系列深度报道实现了三个转变:

其一,定位创新:既是“新闻采访者”又是“问题研究者”。

石墨烯产业恰为省委省政府所关注、所看重,但省内外包括相关主管部门、从业者,都没有从宏观经济角度对石墨烯产业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石墨烯产业的认知不足与误区普遍存在。这为记者采访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系统分析产业现状、问题的深度报道提供了机遇。此次报道从策划之初就确定记者定位既是“采访者”又是“研究者”,采访方式从单纯集纳各受访者观点,到与受访者一起深入思考行业问题。

定位转变,为调从研采访提出新要求。调研组历时一个多月,不仅深入省内外8市采访,同时对从一线生产者到顶级专家的数十人进行了广泛采访。不论调研范围广度、时间长度、受访人数都远超普通报道范畴。系列报道在定位上的创新,顺应了从Newspaper到Viewspaper的转变,对培养专家型记者、推动深度专业报道,是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有益探索。

其二,方式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合纵连横。

石墨烯产业战略咨文系列报道首次联合了省内两大权威政策研究机构共同进行,实现了媒体单一发声到与研究机构联合发声的转变。从“采访”到“调研”的转变,客观上需要有研究能力的合作者加入。因此在组织方式上,系列报道从过去记者单兵作战,到与联合权威政策研究机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共同推动调研。

合作上的创新,拓展了记者调研深度,提供了专业视角,促成“1+1>2”的效果;另一方面提供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者)视角,推动调研组始终紧贴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生成有价值、有创建的观点性文章,帮助主要领导、相关部门、部分从业者,完善认知、做出判断。

其三,成果创新:从单纯见报稿到组合方式呈现。

基于报道定位与合作方式创新,系列报道对成果呈现也进行了创新,将其从单纯见报稿到分为两部分组成:登于《四川日报》的“四川石墨烯产业战略咨文”系列报道;以及相对更加专业的专供政府相关决策机构参考的内部调研报告

就公开报道而言,内容呈现上,系列报道以头版消息加4个连版形式一次性刊登,最大程度提供信息量,形成对石墨烯产业从现状到问题到建议的完整深度解读;表现形势上,见报稿件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有所突破,重新寻找“简洁而具专业性”和“生动而具可读性”之间的平衡。版面主稿集中以简洁、专业化语言聚焦产业问题,将故事等作为配稿出现,确保一定的故事性。

就内部调研报告而言,与见报报道形成差异化内容呈现,尤其注重对政策制定的建议、问题剖析、对比研究等内容,为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也正是《四川日报》的这次尝试,在省内获得较大影响和反馈,省委主要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及涉及产业的重点市州均给予积极回应,对于四川推动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石墨烯产业战略咨文之后,《四川日报》在2018年再次推出“四川区域发展思考——争创经济副中心”咨文,采访了省内外16位专家学者,就经济副中心建设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视野拓展到全国,通过湖北、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帮助理清认识,并提出行动建议。

这组咨文提出的背景是在四川省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之后,其中明确提出要在成都之外,经济副中心建设。省委战略提出之后,省内不少地方已摩拳擦掌,纷纷提出争当经济副中心的目标和措施,但是认知和行动仍待厘清,由此《四川区域发展思考·争创经济副中心》特别报道为正在争创经济副中心拼搏的城市和正在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们加油。

本组咨文由于时机适宜,切中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选择,被不少市州市委资料甚至纳入市州委中心组学习。较之石墨产业战略咨文更进一步的是,本组报道及时在新媒体端口推出集中报道,在新媒体平台更易集中传播。在呈现手段上,也与四川在线大数据工作室合作,对其他省区市的研究有了大数据的支撑,更加理性、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