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个性化
2025年10月24日
4.信息传播个性化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在科技传播中并没有太多话语权,以往的科技报道也普遍以报道他们的科技进展、成果、荣誉等为主。他们对当前科技政策、科技制度等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往往很难见诸报端。而在新媒介“2.0”时代后,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不仅便捷,而且能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示科研人员自身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己决定发布何种观点建议、展示哪些兴趣爱好等,从而将传播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不少科研人员在经历博客时代进入新媒介“2.0”时代后,纷纷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他们或自己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乃至抖音号,发布科普信息、评论、科研进展等,或成为科技新媒体的创始人,如饶毅、鲁白、谢宇共同创立的“知识分子”新媒体等。这种新媒体往往带有创始科研人或者内容负责人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倾向,以及浓厚的专业背景痕迹。如“知识分子”就较多地关注生命科学领域,这与创始人饶毅、鲁白的专业背景密切相关。而且,许多以往在传统媒体无法被刊登的报道和观点,在这些新媒体上都可以寻觅到踪迹。这一类科技传播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与生俱来的各种“枷锁”,在报道内容和方向上更为自由。如“知识分子”的《起底冬虫夏草:一个“中国式”大骗局的始终》,仅标题就几乎不可能被传统媒体所报道或传播。
不过,应引起重视的是,这些科技传播新媒体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客观,以及不掺杂报道者个人主观情绪等问题。尤其在当前各种观点交锋激烈背景之下,科技传播所面临的局面也越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