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瓦尔特(Julia Walther)

茱莉亚·瓦尔特(Julia Walther)

满书架的书和墙上的画无不彰显着她广泛的兴趣。这套公寓弥散着一股旧世界的味道。室内的装饰品虽然昂贵,却显得突兀。

看向窗外,越过汽车超速行驶的湖滨大道,我们就看到了湖。在这个春日的午后显得格外静谧。

当你说起大萧条,我第一个想起的是塞缪尔·英萨尔。他算得上是一个象征。这个人疯狂地追逐成功。他代表着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那段时间最阴暗的一面。他通过不光彩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权势:比如修建歌剧院,强行废弃了奥迪托勒姆大剧院,后者可比前者好太多了……

人们被迫向歌剧院捐款。[8]这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根棍子……芝加哥的生意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着英萨尔公司的利息。他们必须投一笔钱进去,不然塞缪尔·英萨尔就把他的钱撤出来。

歌剧院是大萧条到来的那一年修建完工的。我还记得我们不得不去看首场演出——《弄臣》(Rigoletto)。坐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面色凝重,因为大萧条已经来了。每个人都知道股市在下挫。我们坐在粉红色的天鹅绒包厢里,一脸沉重地看着彼此,与此同时台上出现一道叉状闪电。在最后一幕的暴风雨场景中,英萨尔——当时是联邦爱迪生公司(Commonwealth Edison)的总裁——有些情不自禁。你从来没有在舞台上见过这样的暴雨、这样的闪电,也没听见过这样的雷声。

阿诺德·弗莱彻(Arnold Fletcher)被英萨尔诱骗着买了最贵的包厢之一。我们和弗莱彻一家人坐在他们的包厢里。那天的股市让他们高兴不起来,生活也让他们高兴不起来,台上的音乐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糟透了。整场表演都很糟,舞台背景简直可怕。从头到尾都是迎合英萨尔的口味。还有幕布!镀了金,实在太做作,太浮夸了。我现在只有一个印象——纯粹是一场噩梦。[9]

他们都恨英萨尔,包厢里的这些人。那个时候,他们尤其恨他。在那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意一路飞速下滑。随着英萨尔倒台,他的帝国也坍塌了。

我丈夫的损失相当惨重。我们感觉仿佛末日到了。弗雷德(Fred)1926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司[10],是从他父亲名下的一家伐木公司起步的。公司合并后,担任总裁的人比他年长,比他更有经验。公司一成立,他们就等不及要除掉他。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借钱掌控了公司51%的股权。

股市崩盘的时候,银行抽身而退,不再支持他,要求收回通过保证金持有的股票。在这个崩溃的市场中,弗雷德做不到这一点,变得一无所有。他被打垮了。弗雷德总是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就见过一次一百万美元,就是我损失的那一百万。”

这段狂热期是那么不真实。大萧条是如此真实,反而变得不真实。关于它,还有一种恐惧,因为太多人从窗户跳下去。

我还记得第一次乘车从密歇根大街桥下面经过。《芝加哥论坛报》的报社就在那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不止数百人,而是几千人蜷在他们的外套里,就这样睡在人行道上。

我当时吓坏了,整个人都懵了。除此之外,只有一件事给过我同样的冲击,发生在“一战”初期。那是在1914年,梅斯战役(Battle of Metz)打响的那天。哥哥和我还是小孩子,我们坐在火车包厢里,准备离开德国。我们都能听到枪炮声。他们开始把伤员送上车。一个上校被抬上来。他们参战时穿着神气的军装。这个人的衣服刚好是那种最漂亮的浅绿色,裤子上有深红色的条纹。他的伤在胸口,血不断地滴下来——滴滴答答——慢慢地滴到地板上。

躺在桥下的这些人,和我遇到的那人一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事情,这令他们觉得生活和自己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了。直到你亲眼看到有人即将死去的时候,才能明白战争是什么样的。现在,虽然我自己从来没有在桥底下睡过,但我开始有些明白大萧条对有些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你觉得美国还会再经历一次大萧条吗?

我不知道。有人告诉我大萧条不会再来了。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很困扰。美国人说:“这不会再发生在我们身上。德国是一个奇怪的民族,跟我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野兽。”我知道这不是真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

德国也经历过一次可怕的萧条。一个人就此登上舞台,告诉大家德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人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且追随他。他向大家承诺太阳、月亮,还有星星。德国的知识分子和喜剧演员在夜总会里嘲笑他和纳粹。我在慕尼黑的普拉茨尔酒店就听过一次,听众都喜欢极了。可这没能阻止纳粹主义。他们赢得了中下阶层的支持……

大萧条让我们深受打击。非常可怕。但我们存着这样的希望:它不会将我们彻底打垮。我想现在的人可能不会这么说。如果大萧条再来一次,我很怕,非常非常害怕。

【注释】

[1]斯普林菲尔德,伊利诺伊州首府。——译者注

[2]1944年,他是邮购公司蒙哥马利-沃德(Montgomery Ward)的董事长。他与联邦政府发生了争执。他坚称他的公司没有涉足与战争相关的工作,因此无视战时劳工委员会的规定。他的工厂被查封,而艾佛瑞拒绝离开,最终被两个士兵赶了出去。

[3]罗利,北卡罗来纳州首府。——译者注

[4]她的丈夫拥有芝加哥数一数二的百货商店。——译者注

[5]赫尔馆是简·亚当斯和爱伦·盖兹·斯塔尔在芝加哥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译者注

[6]弗朗西斯帕克中学是一所先进的进步学校,校长弗洛拉·库克(Flora Cooke)是简·亚当斯的朋友。

[7]阿斯特街,位于芝加哥。——译者注

[8]二十世纪,英萨尔是芝加哥歌舞团最主要的支持者。奥迪托勒姆大剧院由丹克玛·阿德勒(Dankmar Adler)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设计,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歌剧院之一。1967年重建并重新投入使用。

[9]温·斯特拉克(Win Stracke)是马克斯·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的作品《奇迹》(The Miracle)中的年轻演员。1926年—1927年,该剧在芝加哥的奥迪托勒姆大剧院上演。在一次彩排中,“剧团经理莫里斯·格斯特(Morris Guest)和英萨尔手挽着手走上舞台。格斯特指着这些巨大的柱子说:‘这是巴黎圣母院里那些巨柱的复制品。’英萨尔说:‘哦?这是原件?’我还记得金融圈的人对文化有多无知。”

[10]除了提供工业产品,这家公司还以赞助文化事业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