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总序

译者总序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创作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到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作者称之为“往日叙事”的历史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是: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6年俄国民权运动、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苏联国内战争等,一直写到1920—1922年的水兵叛乱、新经济政策(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精雕细刻地加以描写的),接着又用5个尾声交代了1928年开始的工业化、1931年开始的全盘农业集体化、1937年的新宪法、1941爆发的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小说共20卷,每卷2到4部,每部40—70万字。

这里译出的是前3卷,共8部(第一卷3部,第二卷2部,第三卷4部),这3卷8部书写的是第一个大事件:革命。为了让读者对全书20卷有个大略的概念,我们把20卷书目交代如下。大事件一:革命(包括3卷)——第一卷:1914年8月,第二卷:1916年10月,第三卷:1917年3月;大事件二:民权(包括4卷)——第四卷:1917年4月,第五卷:1917年6、7月,第六卷:1917年8月,第七卷:1917年9月;大事件三:大转变(包括5卷)——第八卷:1917年10、11月,第九卷:1917年12月,第十卷:1918年2月,第十一卷:1918年6、7月,第十二卷:1918年9月;大事件四:我们打自己人(包括4卷)——第十三卷:1918年11月,第十四卷:1919年3月,第十五卷:1919年10月,第十六卷:1920年1月;大事件五:道路的选定(包括4卷)——第十七卷:1920年10月;第十八卷:1921年2月;第十九卷:1921年5、6月;第二十卷:1922年春天。另尾声一:1928年;尾声二:1931年;尾声三:1937年;尾声四:1941年;尾声五:1945年。

这部系列小说的第一卷《1914年8月》最初构思于1937年,原来并非作为描述俄国大变革的巨幅长篇小说的第一卷,而是作为引言来考虑的。当时作者收集到大量关于萨姆索诺夫的悲剧资料及其他事件的资料。作者写了一部分就因故不得不停下来,但在战争和作者被囚的年代作者一直保存着所收集的资料。1963年作者又积极收集资料,1965写成了这部书,并作为暂定名《红轮》的长篇巨著的第一卷。这是写革命前事件的第一卷,俄国这时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因此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大事件——革命——的第一卷。1971年7月这卷的两部作品在巴黎YMCA出版社出版了。同年又在德国的两家出版社出版,相继又在荷兰出版。1972年在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出版,几年后又在欧洲、亚洲、美洲其他国家出版。小说引起了轰动性的效应。

第二卷《1916年10月》主要写10月17日维堡骚乱、11月1日“国家杜马”会议、米柳科夫在会议上的著名演说以及一些插曲等。这一卷的构架很快完成了,后来却花费很长时间收集资料。1971年作者开始写作,但由于当时受到迫害,处境十分艰险,写作也非常缓慢,这一卷的两部作品于1972、1973年完成后作者对整卷作品又做了一次校订,有的章节做了两三次校订。1975—1979年,作者根据俄国侨民在国外出版的资料、外国保存的俄国文献和当年各种事件参加者寄给作者的回忆录,对这一卷又做了不少补充和修改。1979年末和1980年,作者对许多章节再次做了改写,并增加了关于沙皇一家的几个章节。随后,本卷的一些章节陆续在杂志上发表,全第二卷于1982—1983年在佛蒙特出版。这一卷所写的事件表明,在俄国革命气息越来越浓了,革命的暴风雨越来越逼近了。这是写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前事件的最后一卷。在《1914年8月》和《1916年10月》之间,作者曾想另辟一卷,题名为《1915年8月》。但经过反复考虑而放弃了这一设想,而把拟写入这一卷的回顾立宪民主党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内容写入了《1916年10月》。

第三卷,他开始写第一个大事件——革命——中最重要的一卷——《1917年3月》,顺便说一下,作者在这里所指的时间是公历(全套小说的时间都是公历),按俄历说是1917年2月,这一卷厚厚四部书详细描写了俄国二月资产阶级革命。

1974年2月,作者被驱逐出苏联,这一年他几乎中断了这部系列巨著的写作。但在瑞士的苏黎世,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列宁的资料,而且多次对列宁的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大大地扩展了有关列宁章节的构思。作者把写成的这些章节和第三卷的关于列宁的章节,抽出来合在一起,作为单行本《列宁在苏黎世》,于1975年在巴黎出版。在这个单行本里或者在一、二、三卷的有关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索尔仁尼琴笔下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形象。但20卷的长篇巨著《红轮》这一书名是此后很久才敲定的。我们看索尔仁尼琴写的自传作品《牛犊顶橡树》,他所写的1953年到1974年的创作笔记,其中有9处提到《1914年8月》,1处提到《1916年10月》,6处提到《1917年的革命》(实际上,这是这套小说第五卷的内容,也是这套小说的核心内容),但直到1974年的创作笔记里他都还没有提到《红轮》这一总书名。尽管如此,但作者心目中早就在构思这套奇特的小说。1971年2月他在《牛犊顶橡树》之《补记之二》里说:“正在造就一个奇怪的东西。这是始料不及的,也是不一定写成的。”“这个东西之所以奇奇怪怪是因为对于任何一部其他作品来说都要有一个结构性计划,虽然没有写完,但是总体上可以看得出来,每一个局部都为整体服务。而这部作品有些像一大堆附属建筑的堆砌,下一部什么样全然不清楚:有多大的规模、向何处发展都不知道。任何时候都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完成,也可以说没有完成,可以甩掉它,也可以继续写下去,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地上为止。”这个“奇奇怪怪的东西”,说的就是系列小说《红轮》,当时还没有一个最后的完整的构思,也没有把这一总书名最后敲定,他在继续构思,并一直写下去,直到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最后出版时才亮出《红轮》这一总书名。

索尔仁尼琴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他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是极其不易的。正如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为人类而艺术》里所说的:“这个宣读诺贝尔文学奖的讲坛,远不是所有作家都能攀登上来的,即使能有幸攀登上来,一生也只有一次机会。我登上这个领奖台,不是经过三四级艰难的台阶,而是经过数百级甚至数千级难以攀登跨越的、陡峭的、冰雪封冻的石阶。我是在黑暗与寒冷中往上攀登而幸免于难的。”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出生在俄罗斯联邦基斯洛沃茨克市的一个教师家庭,曾在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函授部攻读文学,1941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卫国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随后被派到炮兵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1942年11月任炮兵连连长奔赴前线,带领部队战斗在第一线,两次获得勋章,并晋升大尉军衔;1945年2月在与朋友通信中说了斯大林一句怪话而被捕,由于被内务部罗织“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刑8年,过了8年的集中营生活;1953年刑满后成为“流刑移民”,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苏共二十大前夕得到平反,当了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他一直偷偷从事创作,先后完成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小说,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他结识了《新世界》杂志主编、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在后者的支持和帮助下,《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转呈给赫鲁晓夫,得到赫鲁晓夫批准发表。这部反映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于1962年在《新世界》杂志11期上一经发表,立刻震撼了整个苏联,《真理报》的一位记者写道:“索尔仁尼琴的文笔,很多地方使人想起托尔斯泰,我国文学界已增加了一位非同寻常的天才作家。”《真理报》盛赞他的小说所表现出的艺术力量:“我们读这篇杰出的小说时,心痛苦得紧缩了,但又觉得精神向上飞扬。”索尔仁尼琴成了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随着国外各种文字版本的出现,他很快成为了世界知名作家,很快被吸收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并被提名作为列宁文学奖的候选人(最终未能入选)。随后《真理报》、《新世界》等报刊发表了他的《小品集》、《玛特辽娜一家》、《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为了事业的胜利》等作品。

1964年10月,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苏联“解冻”时期结束,索尔仁尼琴再次受到冷遇和迫害。拖了数年不予发表的《第一圈》、《胜利者的欢宴》等作品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查抄,《癌病房》等不准出版。他致函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但未被置理。他把他在苏联文学界经历的风风雨雨用随笔和回忆录形式写入了《牛犊顶橡树》。

索尔仁尼琴被查禁的作品纷纷以手抄本和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在国内流传,有的在国外出版。1968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国外正式出版,索尔仁尼琴进一步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这时《古拉格群岛》的微缩手稿也送到了国外。但索尔仁尼琴也于1969年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了。1970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向索尔仁尼琴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古拉格群岛》第一部在巴黎出版。1974年2月12日苏联以叛国罪将他逮捕,次日宣布剥夺他的苏联国籍,把他强行装入飞机押解出境。他先在联邦德国、瑞士居住,1975年去美国,定居在佛蒙特州。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撤销了1969年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的“不公正”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1994年5月他携全家返回莫斯科定居。索尔仁尼琴爱自己的祖国,他说过:除了祖国,他并不想生活在任何地方。他的作品同他的国家及其命运息息相关。尽管他对于祖国的命运,所思所想和别人迥然不同。

十分可贵的是,索尔仁尼琴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往上攀登,以牛犊顶橡树的坚韧毅力,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力,写出《红轮》这部工程浩大的长篇巨著。他的这种坚韧毅力是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养成的。他说:“身处逆境时,我以一种永世的沉默屈从于命运的摆布,我永远不可能让双腿摆脱地球的引力。我写完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有的写于集中营,有的写于流放中……我只有一个希望,怎样保住这些作品不被发现,与此同时也就会保全自己。”在集中营里,他把写出来的东西背诵下来,然后把手稿烧掉,“我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把每月背诵下来的东西重复一遍,一周可以记住一个月的东西。”他以各种方法保存他所创作的东西。流放之初,他患了癌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再活3个星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旧忍着病痛写作,“我连续许多个夜晚,由于疼痛而彻夜不得安眠的时候,急匆匆地、零敲碎打地写个不停,把纸页卷成筒形,把一个个小纸筒装进香槟酒瓶里。我随后把酒瓶埋在自己的菜园里。”(均见《牛犊顶橡树》)身处逆境时如此,功成名就之后呢?他仍旧那么入迷地、那么不顾一切地、那么孜孜不倦地继续写作,只是不用偷偷摸摸地写了。他写《红轮》所花去的时间和精力比写以往的全部作品还要多。

在《红轮》里面,除虚构人物外,有几百个历史人物出场。作者在第二卷的“作者话”中说:“本书所有出场的历史人物,均冠其真实姓名,并采用其生平业绩的全部准确具体细节。这一原则也适用于虽不著名但当年实际存在的人物,如坦波夫省农民起义的传奇式领袖普鲁日尼科夫,乃至石匠谢苗·帕纽什金(我到那里时,他尚在人间)、工人小组书记古托夫斯基、蓬皮扬斯基,奥布赫工厂的工人小组成员科马罗夫、申加廖夫一家、斯梅斯洛夫斯基一家等。在对历史人物概述的章节以及叙述大事件的段落,无一不是坚持以严格的事实为根据。为撰写古奇科夫,除了利用全部公开资料,索尔仁尼琴还利用了未发表的来往信件及家族成员的证言和口述。”在这套系列小说里,涉及了俄国以至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做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无论其表现或解释或评价是对是错,合乎客观事实也好,制造虚假神话也罢,但这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精神是极其令人敬佩的。而抒写这一切所做的准备工作又是何等浩大啊!

就小说形式来说,《红轮》属于多元小说,或多声部小说,或多主角小说,或无主角小说,因为只有众多的局部主角,而没有贯穿整部书的主角,因此这里所说的多主角也就是无主角。对这种多元主义,或多声部主义,多主角或无主角主义,索尔仁尼琴做过这样的解释:每一个人一到与他有关的情况下行动时,就成了主角。这并不只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宗旨,在这一宗旨下,叙述的焦点集中于当时出场的唯一的人之中,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融于亿万人之中,亿万人的命运合而为一。索尔仁尼琴的小说采用的都是多元的、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让不同的人物先后这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针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各自表演一番。而《红轮》不仅集这种表现法之大成,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书中有传记性的侃侃而谈,有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有战役和战场的广阔画面,有各党各派的纷繁争斗,有国家关系的深入考究,有各阶层各时期的动向与表现,有议会上各人物争先恐后的发言,有家庭和爱情生活的细致描写,有街头即景和巷议的详细记叙,有报章和会议文献的摘要介绍,有历史事实的考证叙述,有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描述,有宗教信仰和仪式的记叙,有军官和士兵生活的刻画,有法律条文规章的摘记,有各个大人物的种种表演,有黎民百姓的种种呼声,有地域风光的绚丽描绘,有民风民俗的多方记载,充满各种各样的行为行动,充满各种各样的思想理念……总括起来说,就是力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历史现实,构成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而究其实质,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人类的爱。

《红轮》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不像市井文学那样以情节取胜,但读来别有一番风味。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一位奇特的作家;《红轮》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一部奇书。有人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历史真实,有人认为它歪曲了历史,但它是一部奇书这一点上,却是众口一词的。那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家之言来好好读一读,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红轮》头三卷分别由下列译者译出,译者各自对自己的译文负责。

全书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由何茂正统一。

第一卷        1—24章:何茂正译

           25—48章:胡真真译

           49—67章:朱宝宸译

           68—73章:武学善译

           74—79章:张达明译

           80—82章:胡真真译

第二卷        1—19章:夏广智译

           20—37章:林全胜译

           38—62章:武学善译

           63—75章:朱宝宸译

第三卷        1—103章:何茂正译

           104—170章:李青译

           171—353章:李万春译

           354—453章:胡真真译

           454—531章:朱宝宸译

           532—591章:武学善译

           592—656章:张达明译

何茂正

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