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功深与作画“四要”
明末清初的几十年,是历史上所谓“天崩地解”的时期,朝代更迭、社会动荡、观念碰撞给当时每一个中国人以深刻的影响。然而这个时期的绘画,居然大师云集、流派纷呈,形成了绘画史上一个群峰竞秀的局面。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和以“四王”为首的娄东、虞山派,代表着当时画坛的正统。而松江、娄东、虞山三地都在江南,相距不过百里,它们的中间就是龚贤的家乡昆山。号称“归奇顾怪”的昆山文人归庄、顾炎武比龚贤大五岁,但他们并没有什么交往,因为龚贤在十岁左右,便随家人移居南京了。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有龚贤《云峰图》长卷,这是龚贤57岁的作品。他在卷尾写下一首长诗:
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食牛力如虎。友仁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后来独数倪黄王,孟端石田抗今古。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赝休轻侮。吾生及见董华亭,二李恽邹尤所许。晚年酷爱两贵州,笔声墨态能歌舞。我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友人索画云峰图,菡萏莲花相竞吐。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1]
这首诗是我们了解龚贤绘画师承的重要资料。可以看到,他列举的师承对象有二十三人,都是山水画名家,其中五代一人、宋六人、元四人、明十二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山水画发展脉络。古时学画,必须借助于真迹或者摹本,要遍学各家,那就要有观摩大量古代名画的机会,这对于普通的学画者是很难实现的。幸运的是,龚家原是富有的官宦人家,虽然家道中落,仍然能够给龚贤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龚贤自云“十三便能画”,可见他学画很早。也就是在十三四岁前后,他结识了“画中九友”之一杨文骢(1597—1645,贵州人),并随其拜见过年届八旬的礼部尚书、书画泰斗董其昌。
龚贤的青年时期,正值明朝崇祯末年,他关心政治和国家安危,经常与复社文人交游,同时参加了范凤翼主持的诗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接着,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朝廷。次年(1645),龚贤在扬州,是清兵屠城的幸存者,亲眼目睹了“扬州十日”之惨烈。龚贤在顺治四年(1647)《将之广陵留别南中诸子》诗中写道:“壮游虽我志,此去实悲辛。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国破家亡,此时的他,已经由一个官宦子弟变为落魄悲苦的前朝遗民。
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经济很快由复苏走向繁荣。扬州聚集了大量盐商,程邃、查士标、石涛等画家也定居于此。龚贤在扬州利用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赏读藏家手中的古代画作,默记胸中,回到住所反复摹写,必欲得其精髓。他对名家真迹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曾见唐宋元明初诸家真迹,亦何尝不坐卧其下、寝食其中乎?”[2]这种鉴赏、临摹真迹的体验,使他的绘画水平迅速提高。他在扬州时期的传世作品较少,可能与其专意临摹有关。龚贤59岁跋《廿四幅巨册》云:
今住清凉山中,风雨满林,径无履齿。值案头有素册,忽忆旧时所习,复加以己意出之。其中有师董源者、僧巨者,范宽、李成及大小米、高尚书者,吴仲圭者,倪、黄、王者。[3]
即兴便能将宋元名家风貌一一表现出来,说明龚贤对前人作品确实下过很深的功夫,做过细致的临摹,对诸家风格和技法特点了然于胸。
在历代山水画家中,龚贤最推崇的有董源、米芾、吴镇、沈周数人。董源是文人山水画始祖,米芾、吴镇以笔墨见长。论明代画家,他最推崇王绂和沈周,尤其认为沈周是集大成的画家,是“画苑尼山”。他在题画中说:
石田翁可谓集诸家之大成。诸家者,画家也。隋唐五季则有展虔、郑虔、大小李将军、王维、王洽、关仝、荆浩,宋元则有董源、僧巨、范宽、李成、郭河阳、米家父子、高尚书、梅花道人、倪、黄、王集大成,各尽其致,而又能融汇笔端,自成一家也。余尤觉翁之功深力大,师倪胜倪,法米过米。[4]
拿这段话与龚贤《题云峰图》长诗对比,可以看出龚贤既是赞美沈周“集诸家之大成”,又似乎是在言明自己以沈周之路径为路径。董源、米芾、沈周都以画江南山水见长,都是以自然为师并有所独创的画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龚贤的绘画道路和风格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和思考,龚贤将山水画的核心概括为“四要”,即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他认为这个概括比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更加高明。“四要”中笔法、墨气、丘壑依靠绘画技法来完成,有具体的形态可以把握;气韵则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画以气韵为上,笔墨次之,丘壑又次之。”[5]龚贤认为气韵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作品的高下优劣。但气韵的内容、标准是什么?从来没有人说得清。所以必须从具体技法入手,“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6]这是他从长期绘画实践中得出的体会。由技进乎道,这一简单而朴素的看法,将“气韵”从郭若虚、邓椿、董其昌以来的不可师、不可知、不可学,拉回到基于具体绘画技法和物质形态的认知轨道上来。
“四要”作为龚贤论画的出发点,具有总结前人之见并且推陈出新的重要意义。这是在谢赫“六法”,荆浩“六要”,刘道醇“六要”“六长”之后的一个重要提法。周积寅教授指出:“明清时,中国画笔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笔墨之说成为当时画论的中心,几乎将笔墨与气韵画等号……而把笔墨放在山水画创作与品评首位,从理论上固定下来,则首推龚贤的‘四要’。”[7]
至于“四要”的具体要求,龚贤说:“笔法要古,墨气要厚,邱壑要稳,气韵要浑。又曰:笔法要健,墨气要活,邱壑要奇,气韵要雅。”[8]还说:“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9]从这些主张,可以看出龚贤的绘画追求:笔法求古、健、老,墨气求厚、活、润,邱壑求稳、奇,气韵求浑、雅。这些都偏重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深度,与表面的漂亮、干净、明媚等世俗要求毫无干涉。
“气宜浑厚,色宜苍秀”[10],这是龚贤对山水画视觉效果的要求。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从龚贤的作品中看到,他经常用或浓或淡、反复叠加的笔触创造出丰富细微的明暗变化,通过层层堆积来增加笔墨的厚度,既厚又透,仿佛从枝叶间泻落地面的月光。他说“倘能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11],这也是检验他自己作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