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题诗的时间

杨维桢题诗的时间

元人《春山图》杨维桢题诗未署年份,为方便研究,笔者通过对比其不同时期的笔迹,希望找出大致的书写时间。杨维桢传世书迹甚少,全世界大约仅存50件(含零星题跋),其中署年款的有23件。因《春山图》落款为“铁篴”,笔者遂从杨维桢有明确系年的作品中选取带有“杨维桢”或“铁篴”的落款加以比对。见下表:

以上样本虽然数量稀少,但仍然十分珍贵,因为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参照,帮助我们探寻杨维桢书风的演化。可以看出,杨维桢的字迹,早年严谨而晚年奔放。1349年以前的两件作品,以行楷为主;而1360年以后的作品,以行草为主。1361年跋邹复雷《春消息图卷》,是杨维桢存世书迹中第一件追求字形变异和轻重对比的作品。1363年跋王绎《杨竹西小像卷》以后,线条趋于瘦硬。从这些样本中,如果要概括杨维桢落款字迹的前后特征,可以这样认为:在1361年以前,用笔提按变化较大;1361年至1363年之间,线条变得厚实,削弱了提按变化;1363年以后,线条变得瘦硬生拙。“铁”字造型前后没有太大变化,其最长的一竖,下端常垂直或略向左倾。

《春山图》杨维桢题诗落款字迹,有明显的提按动作,符合其1361年以前的笔迹特征。“铁篴”两字一作草书,一作行楷,与其1361年《晚节堂诗札》署款最为接近。考虑到笔迹特征具有交叉反复的可能,我们不妨把《春山图》杨维桢题诗的年份定得宽泛一点,设定为1361年的前后几年。

按照这个推测,杨维桢的行踪是否与之吻合呢?换言之,1361年(至正廿一年)前后杨维桢是否到过昆山呢?

根据孙小力先生著《杨维祯年谱》[16],杨氏于至正十九年(1359)冬应顾逖之邀赴松江授学,从此终老松江。在至正十九年至廿三年之间,杨维桢在昆山的活动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至正廿一年(1361)二月至三月:

花朝前三日,偕华藏寺僧人月亭登玉峰顶,坐凤凰石,赋诗十四韵。

花朝,在清真之竹洲馆,为袁华跋《张雨自书诗册》,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三月一日,在门生朱芾类村居,朱芾拓玉带生砚背籀文,杨维桢跋,是为《玉带生轴》,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七著录。

三月十二日,在清真之竹洲馆,书《晚节堂诗札》为余善母亲贺七十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此,笔者再补充一条:至正廿一年花朝日,在竹洲馆书《小游仙辞序残卷》(与危素《方寸楼记》等合装为“三元人合卷”,故宫博物院藏)。

另有杨维桢《跋龚开骏骨图卷》(日本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藏),虽未纪年,但同样书于“清真之竹洲馆”,亦系于此。

还有就是至正廿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1363):

至正廿二年十二月,适娄,常熟虞子贤持朱熹诗卷来谒,为书《张南轩城南唱和诗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至正廿三年正月上日,在“玉山高处”为余善书《游仙唱和诗卷》并跋,现藏上海博物馆。

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前者不但与《春山图》杨维桢签名笔迹特征相对应,而且,它也符合《春山图》反映的季节特征。更重要的是,马鞍山下慧聚寺于至正廿三年被火灾焚毁,所以《春山图》作于火灾之前的可能性很大。《春山图》题诗的时间也很可能在至正廿一年(1361)二三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