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序》中的『揽』字

关于《兰亭序》中的『揽』字

□ 朱伟

自李文田质疑《兰亭序》“文之题目与内容,与《世说新语·企羡篇三》刘孝标注本所注引《临河叙》不同,非梁以前之兰亭”以来,[1]对《兰亭序》的诸多争论层见迭出。如关于《兰亭序》中两“揽”字的问题(即“每揽昔人兴感之由”与“后之揽者”),历来研究者皆认为“揽”是王羲之为避其曾祖父王览(206—278)之讳而改字,但又普遍认为“览”作“揽”使“文义不通”。因此,在《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上又蒙上一层迷雾。

虽然周传儒和周绍良等先生均曾对《兰亭序》中之“揽”字产生过疑惑,却并未作过深入的解释(详见后文)。到目前为止,祁小春先生是唯一对“揽”字作过细致剖析者。其《〈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即是通过对六朝士族的避讳现象来展开分析《兰亭序》中两“揽”字的问题,影响颇大。祁小春通过对“揽”字缜密的研究后认为:“《兰亭序》中的以‘揽’代‘览’之现象,以义言之:二字未能互训;以音言之:二者同音;以形言之:‘揽’字含‘览’形在内。因此,以‘揽’代‘览’,显然不合当时避讳习惯。”[2]然笔者认为关于《兰亭序》中的“揽”字会使“文义不通”,以及“揽”字“不符合当时避讳习惯”的问题似乎仍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