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揽”可通“览”
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引章世丰云:“‘览’与‘揽’音同义别,右军确是避王览讳。”[3]近现代学者也多持此说,如周传儒在《论〈兰亭序〉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中称:“除此之外,在这集中改错一段中,连用了两个‘揽’字:‘每揽昔人’‘后之揽者’。这‘揽’字是有问题的。观览之‘览’,与延揽之‘揽’,意义迥别,不可混淆。”[4]周绍良《从老庄思想论〈兰亭序〉之真伪》亦称:“阅览之‘览’与延揽之‘揽’,含意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但《兰亭序》中的‘每揽昔人兴感之由’与‘后之揽者’两‘揽’字,均当作‘览’。”[5]祁小春在《〈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中也多次强调“揽”与“览”字“文义不通”。[6]如该文注释所称:“笔者提出《兰亭序》文中用‘揽’会使文义不通的看法,理由是基于‘览’与‘揽’在字义上通常是不能混用的,这从文献以及石刻资料等大都可以证明。”[7]
按上述各家都认为“览”作“揽”会使“文义不通”。祁小春在《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两个新疑问》中甚至说:“《兰亭序》文章中用‘揽’,致使文义不通。此尽人皆知之事而何独羲之不知?”[8]其实“揽”实可通“览”,且不乏其例,如:
枚乘《七发》:“流揽无穷,归神日母。”(李善注:言周流观览无穷,然后归神至日所出也。)[9]
《庄子·在宥》:“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陈鼓应注释:揽音览,本亦作览。)[10]
北魏《列女古贤图》:“君子省揽愚夫之智。”[11]
不仅“揽”可用作“览”,“览”亦常用作“揽”,如:
《战国策》:“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姚本注:览,受。)[12]
《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衡览(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13]
由此可知,古时“揽”与“览”本通用。在近代所编撰的《故训汇纂》和《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亦认为“揽”通“览”,可见早已被训诂学界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