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彦九郎诗》的题名与内容
此处所采用的“赠彦九郎诗”的题名为京都国立博物馆所定,并非原诗所有。对于此作的题名,除“赠彦九郎诗”外,还有作“饯彦九郎还日本轴”[2]“彦一郎还日本作诗饯之座间走笔甚不工也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3]“饯彦九郎还日本诗”[4]“赠彦九郎还日本诗”[5]“手书赠日本友人”[6]“唐寅饯彦九郎还日本”[7]“彦九郎还日本作诗饯之座间走笔甚不工也”[8]以及误作“钱彦九郎还日本诗”[9]等。由于原诗唐寅未书题名,致后世不同文献纪录存有较大差异,有的取诗首句作题名,有的是首句加尾句,最多的著录是根据作诗原因,如“饯彦九郎还日本”“唐寅饯彦九郎还日本诗”等。
上述各资料对该作品的内容著录也存有较大出入。且以日比野丈夫《书道全集》为底本,所著录全文如下:
萍踪两度到中华,归国凭将践历夸。剑佩丁年朝帝扆,星辰午夜拂仙槎。骊歌送别三年客,鲸海遄征万里家。此行倘有重来便,烦折琅玕一朵花。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姑苏唐寅书。
伊藤松《邻交征书》中著录与上文有一处不同,即“萍踪”作“萍跡”[10]。《大日本史料》中的记载也有差异,其中“践历”作“涉历”,且文末录有朱文印“南京解元”[11]。《唐伯虎全集》与《大日本史料》著录原文相同。张哲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中记录的诗文与底本差异最大,有四处不同,分别为:“践历”作“涉历”;“仙槎”作“星槎”;“倘有”作“尚有”;“琅玕”作“琅珩”[12]。以上对于原文著录最大的争议在于“践历”与“涉历”。根据文意,“践历”通常指经历,经过。文徵明《华尚古小传》中也写道:“南昉钱塘,北尽京口,数百里中名山胜境,靡不践历。”除此之外,根据《草书大字典》中“践”字[13]的字形,“践历”比“涉历”的可能性要大。
对诗文内容含义的初步解读:序文“重直彦九郎还日本,作诗饯之,座间走笔,甚不工也”,其中“重直”两字偏小,居右上角。“座间走笔甚不工也”或为作者本人的自谦,因对比唐寅其他诗文,此诗写得的确质量不高,或许是未经过多思考而提笔之作,故“座间走笔甚不工也”。首联“萍踪两度到中华,归国凭将践历夸”,前述诗书序文中也有“重直”二字,意为“再次会遇”[14],说明彦九郎有两次来华经历,并且此次为两人第二次会面。“归国凭将践历夸”体现了明朝文人相对于日本遣明使的优越感,认为两次来到大国明朝是一种难得的资历。颌联“剑佩丁年朝帝扆,星辰午夜拂仙槎”,“丁年朝帝扆”指彦九郎年纪虽轻却已拜见正德皇帝,实属俊杰。“仙槎”原指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这里当指日本使臣归国的船只。颈联“骊歌送别三年客,鲸海遄征万里家”,“三年客”表明彦九郎在中国时间至题字时为三年。尾联“此行倘有重来便,烦折琅玕一朵花”,句中“琅玕”一词的含义存在一定争议。“琅玕”一词本身有四中含义:一是美玉;二是美竹;三是华美的词藻或佳文;四是树名。笔者认为,作为文人的唐寅,希望能够阅读彦九郎以及日本国的佳文,故此处“琅玕”一词以第三种解释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