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拓唐《王卓神道碑》经眼记

宋元拓唐《王卓神道碑》经眼记

□ 田振宇

有唐一代是碑刻与书法发展的高峰,无论丰碑巨碣,还是村野志铭,多具有可贵的史料与艺术价值。近日友人见示一册旧拓唐碑,为中唐贞元年间所立之《王卓神道碑》,叹其罕觏,略识一二以求正于方家。

此碑全名《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太原王公神道碑》,乃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十月二十四日,王颜为其十八代祖王卓所立,故亦简称《王卓碑》。原碑今日尚存,在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村西约二百米,砂石质,通高3.43米,宽1.05米,厚0.36米,三面刻字。碑首高1.03米,左右雕刻蟠龙,碑额篆书4行20字“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太原王公神道碑”,华州刺史袁滋篆额。碑阳楷书25行,行56字,虢州刺史王颜撰,大理评事韦纵书,碑文上段保存完好,下段渐有损泐。碑阴为《王景祚碑》,曾被民国重修《临晋县志》收录,碑额古篆4行20字,“唐故慈州文县令王府君并仲子郴州郴县丞墓碑”,碑文31行,行75字,亦王颜所撰,前20行为隶书,碑主为王颜祖父,“仲子”者为王颜之父王简真,后6行为楷书,是王颜为亡妻李氏所撰碑铭。一面碑文同时包含两种字体、两篇不同事主的文字,在唐碑中也极为稀见。碑石右侧还有楷书,记叙关于临晋县如何设立的内容,已漫漶难识。

碑现状

《王卓碑》在清以前未见著录,其碑阳文字收录于清代编辑的《全唐文》第五四五卷以及王昶《金石粹编》第一零四卷,除此之外,关于此碑的记载还散见于其他文献中,包括如下:《猗氏县志》(清潘樾主编)、《猗氏王氏家谱》(清王含光主编)、《临晋县志》(民国俞家骥主编)、临晋《王氏族谱》(清王恭先编)、《山右石刻丛编》(清胡聘之著)、《平津读碑记》(清洪颐煊著)、《山右金石录跋尾》(清夏宝晋著)、《语石》(清叶昌炽著)。

王氏作为中华大姓,其祖先一般被认为源自东周姬氏。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因出于王族,其后人即以王为氏。《列仙传》收录了王子晋骑鹤登天的神话,后人为其建设祠庙,留下如北魏《王子晋碑》、唐武则天御书《升仙太子碑》等石刻。而《王卓碑》的内容涉及的正是王姓重要支脉之一——河东猗氏王氏的源流,因唐代名人王维、王缙兄弟出自此支,故自清至当代,备受学者重视。如《山右石刻丛编》云:“其曰猗氏房右丞维、左相缙即王维、王缙,并有传。王缙兄弟,河中人,以碑考之,则河中猗氏人也。”《平津读碑记》云:“右追树晋司空河东太守王卓碑,在临晋县,碑为虢州刺史王颜撰,自称卓为十八代祖。太原王氏,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不合,《世系表》亦无王卓支系,当是太原别支。”而王昶则云:“维、缙兄弟,(颜)称之为叔,当与颜同系,然检《宰相世系表》,以维、缙为河东王氏,其源不自卓始,其流又不及颜之本,皆所未详。要之颜撰此碑,自必无误,其追溯源流,亦必有据,或所传各有不同,未可据他书以疑碑也。”岑仲勉在《贞石证史》中为《王卓碑》专列一篇,详论此碑的真实可信,此不赘述。当代学者兰宇冬、过文英在《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中也将《王卓碑》作为梳理猗氏王姓家族源流的重要论述依据。(见《江南大学学报》2013年7月第12卷第4期)

此碑及碑阴皆为王颜撰,内容都关涉其祖先与家族。王颜,新旧《唐书》无传,零星事迹见于《唐会要》,今有元和二年(807)郑文逵撰《王颜神道碑》传于世,记叙其生平最详。今据《山西通志》录其简概:“王颜,临晋人。晋河东太守司空卓之裔,唐慈州文诚县令景祚之孙,郴州郴县丞简真之仲子,登大历二年进士,补太子校书,转河东猗氏尉,同州郃阳县令,再转洛阳令,移典杭州,入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出虢州刺史。”王颜撰文的碑刻亦有多件,除《王卓碑》及《王景祚碑》外,尚有如下:任洛阳县令时曾撰《齐州丰齐县令程俊及妻墓志铭》;任杭州刺史时为释法钦撰《国一禅师塔铭》;贞元十七年(801)(一作十一年)虢州刺史任上撰《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今在河南灵宝荆山;王颜信奉道教,于中条山中创建道靖院,今芮城县博物馆有贞元十四年(798)撰文的《中条山靖院道堂铭》。唐代诗人李商隐尝过中条山,留有诗作《题道靖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舍官居此,今写真存焉)》一首,可想见当时景象。

外观

此碑的篆额书者袁滋,字德深,新旧《唐书》皆有传,郡望陈郡汝南,蔡州郎山人,元结内弟,建中初年经黜陟使赵赞荐引入仕,授试校书郎,历任检校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官终湖南观察使。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唐代著名篆书作品“浯溪三铭”中的《浯庼铭》即为袁滋篆书,宋黄庭坚评云:“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碑文,此独有之,可贵也。”此外前面提到的王颜撰文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与《中条山靖院道堂铭》也都是由袁滋通篇书写篆文。袁又曾出使昭通,在昭通盐津县西南的豆沙关留下摩崖题记。其他还有散见的碑志篆额,不一一详记。《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观袁滋所存书迹,诚如所言。其书茂密沉着,不落二李窠臼。可见他是唐代继李阳冰后又一位以篆书得到世人称许的书法家。

蕃钟之印

能静经眼

碑文书写者韦纵,生平未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鼓城公房有纵,官至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宋人著录碑刻中有两通是韦纵所书:其一《盐池灵庆公神祠碑》,崔敖撰,韦纵正书并篆额,贞元十三年(797)立,今碑尚存,在山西运城,署衔“将仕郎前试大理评事”。其二为《崔淙遗爱碑并阴》,杨凭撰,韦纵正书并篆额,贞元十七年(801)立,今已佚。此两碑《金石录》《金石略》《宝刻丛编》《宝刻类编》皆有著录。今《盐池灵庆公神祠碑》拓本时有可见,其书法风格与《王卓碑》如出一辙。叶昌炽《语石》评韦纵书云:“颜鲁公同时得笔法者,有二家,曰韦纵、曰胡证。《金石录》纵书有二,一为《盐池灵庆公神祠碑》,一为《同州刺史崔淙遗爱碑》,胡证碑多至七通,皆八分书也,今唯存《盐池碑》,其余皆不传于世。而纵所书别有《追树晋司空王公碑》,证别有《狄梁公祠记》,皆赵德甫所未收,《狄祠记》正书犹难得。韦纵书用拨镫法,蛟螭郁律,得鲁公之筋骨……”(《语石》卷七《右韦纵胡证一则》)。按韦纵生活年代距颜真卿略晚,仅差二三十年,观存世的《王卓碑》与《盐池灵庆公神祠碑》,其书法能够尽得颜晚年劲拔开张的精神,笔法结字与《郭家庙碑》《元结墓表》《颜勤礼碑》等颇为近似,韦纵或曾得颜氏亲授,亦未可知也。

今友人所示者为裱本,楠木夹板经折装,存碑阳正文,共27开53面,每面4行,行6字,无篆额及碑阴,也未见题跋。碑文基本完整,曾经重装,有部分剪失缺损,详见附录全文。所用拓纸为宋元拓本中较为典型的宽帘纹纸,麻纤维明显,以浓墨擦拓之法拓制而成,墨色沉古,据纸墨特征,可断言确为宋元间所拓。取近时新拓整纸精者与此本校勘,裱次似乎略有颠倒,而字画损泐未见明显差异,但旧拓的古雅风神,远非新拓可比。常理而论,古碑历经千年,自然风化,人工捶拓,难免会有残泐的变化,然而此册宋元旧拓,与新拓在泐痕方面几乎没有太多变化,确实比较意外,而且从原石观察,碑阴字口模糊,残损状况甚于碑阳,推测一种可能是此石久仆于地,宋晚期方重立,故未见宋人著录,未受到时人重视,加之很少施拓,使碑石自宋至今一直保存良好,至清代才渐为人知。古碑因各种原因隐没消失,后又复得,如唐《兴福寺半截碑》,明末重出;《颜勤礼碑》见于宋《金石录》,至民国始挖掘出土;魏《范式碑》宋时入土,清代复现人间,而黄易得入土前拓,矜为奇宝。此块《王卓碑》恐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裱本内有收藏印两枚,分别为“能静经眼”“蕃钟之印”。“蕃钟之印”属清乾隆时吴郡词士林蕃钟,林字毓奇(煜奇),号蠡疌,元和人,乾隆举人,官华亭县教谕,词以姜夔、张炎为宗,而旁及周密、史达祖,曾著《精选南宋四家词》及《国朝词综》。彭绍升为林氏撰《宴县教谕林君墓志铭》云:“其文善自修饬,不染尘垢,而尤喜晋唐碑帖,日夕临仿,遂以书名吴中,从游者至百许人。”此册或曾为林氏案头之物。另一方“能静经眼”,为清代赵烈文的藏印,赵烈文(1832—1894),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常州人,曾任易州知州,为曾国藩机要幕僚多年,军事上多所谋划,对佛学、易学、医学、军事、经济之学都有涉猎,著有《天放楼集》《能静居士日记》54卷。赵氏也喜爱收藏碑帖,所蓄古旧精拓很多,传世善本古籍碑帖上常可见赵氏藏印,今故宫博物院藏颜家庙天放楼宋拓本即为其旧藏。虽然只有两位前人的收藏印记,但都是精于碑帖鉴藏的名家,也可见《王卓碑》拓本的难能可贵。

新拓篆额

有关王姓的古代知名碑刻中,北魏《王子晋碑》仅存明拓孤本,唐《升仙太子碑》未见明前旧拓传世,唐《王卓碑》宋元拓本的现世,不论对于中华姓氏文明和唐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探索颜体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都堪称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附:

《王卓碑》全文,以整纸新拓校录,括号中为裱本缺失字:

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并序

裔孙虢州刺史颜撰 华州刺史袁滋篆额 大理评事韦纵书

始祖无名,道之出也,曾孙有国,周之宗也。夫国有开必先,粤若后稷播种,蒸人乃粒,周之先也;(积仁成德),积德成圣,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乃继为家圣焉。《周礼》《周易》与日月俱悬,元著为家法焉。开国德泽之源流,为国制度之本末,俾百(世)不易,(万方日用),岂止三十代中八百年内而已。厥后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崩,赤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不明,赤遂奔晋,晋用为并州牧。自赤至龟八代,代牧并州。龟生乔,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文钊生叔(儁,叔儁生)伯明,伯明生乇。乇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乇生卓,卓字世盛,历魏晋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夫人河东裴氏,父仲贤,任雍州牧。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隋拼猗氏为桑泉县,今司空冢墓在县东南解古城西二里,至今(子孙族焉)。

自古太原乡也,亦犹润州上元县有琅琊乡。后魏定氏族,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我卓[按:此二字误裱于“尚尔为也”后])翁葬河东,子(孙)成族,间生将相,而太原之望,独不鼎盖河东著姓乎?况本枝奕叶,金辉玉映,洪源长派,碧注清涟。袭官婚者,戚属兼之,澄而(为止水,绝)资荫者,徭税不暇,漫而为众(流)。隶军府而耳顺,方免负终身之耻;戍碛石而万里交镇,有次死之苦。更接二京之庭,驱出九流之外。盖魏(地狭隘,迫)而使之然也。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说越认范阳封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封齐国公。且河东王承太原显望久矣,一旦为缙(叔齐公没)之,而望平沉也。如燕齐两公,皆明世大贤,社稷重器,尚尔为也,(况中智)已下薄俗者乎。

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且晋平(公)闻周太子生而异,使师旷朝周(见太)子,太子年方十五,旷谓太子色赤,(太)子谓旷曰“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果十八而)仙”。得不谓元精下降,全(真上宾),则知年未十五,已是神仙矣。岂于三年之中,而始同凡有嗣息邪?是各为修谱(者)务神奇祖先,竞称太子(晋后,不其)妄欤!

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之孙赤之后,前已详之明矣。桑泉房隋奉朝请善翁,善之子聃子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河(北道大总管),见《隋书》,墓今有碑,僧昙(延有)奇表,身长八尺,见《高僧传》,蒲州桑泉人也。或有《延公赞》曰:“德与天全,身居佛半。”桑泉房幽州都督玄珪翁,(广州都督)方平翁,皆盛德光时;左补阙智明伯,户部员外郎岳灵叔,猗氏房右丞维叔,左相缙叔,俱伟文耀世。或有上缙叔诗曰:“人间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人)谓戏言,时称定论,虞乡房安西北庭二节度正见叔,武德冠时,如入仕朝廷,百舍或一;出宦州邑,十室二三。通文武举选,仅不(比)屋。有(以见我卓)翁积德积仁,垂不已之庆,流于无穷也。

然因官婚,或弃乡族,迷失宗望,亦往往而在。晋司徙昶翁诫宗人曰:“若结婚姻,如暴贵无识,猥(富不仁,慎)勿为(也。”又)诫曰:“勿三代不仕不学,不看客,失婚无谱,不葬无坟墓,不修仁。若是恶事,三代皆沦小人也。戒之慎之。”

孱孙颜,由(进士)官历台(省,除洛阳)令,(移典)杭州,入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出虢州刺史。常叹大道久隐,浇醨时极,今于正经揭道字为志,于子史揭道字为翼,成五十卷(行于代,建)《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闻于朝。卓翁冢墓古有碑庙,直下宗子,四县离居,每年用正月七日一合来祭,干戈动来,废至今日。时方开泰,(冀得复行。)呜呼!(魏之)风俗,俭不中礼;周之子孙,日失其序。颜实永痛,力建丰碑,有四义焉:一归流遁者之心;二正迷宗者之望;三伏旌垂庆之德;四(永铭储祉)之仁。铭曰:

太原一宗,晋代三公。薨时世故,葬此河东。孙谋克著,祖庆所钟。显魂凛凛,遗冢崇崇。

唐贞元十七年岁在辛巳十月(庚朔二)十四日己酉建

(作者为书画碑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