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幅与他人合作的肖像画作品

三、几幅与他人合作的肖像画作品

1.《自写种松小照》

《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自写种松小照》卷,为罗家伦旧藏,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段,自写像的右上方题五律一首:“双幢垂冷涧,黄檗古遗踪。火劫千间厦,烟荒四壁峰。夜来曾入定,岁久或闻钟。且自偕兄隐,栖栖学种松。”款署:“时甲寅冬日,清湘石济自题于昭亭之双幢下。”画面有多人题跋,同时代友人有戴本孝、苏辟、王概、汪士茂、语山祖琳、汤燕生等。后有罗家伦于1962年2月10日写的长跋:“是卷之画像部分,曾有翁覃溪方纲属罗两峰聘临摹一段,上盖罗聘小章,装于其所藏石涛所书道德经册页之前,久归张岳军先生藏箧。”再跋:“又曾见张善孖先生藏石涛山水画册,前亦冠以此像。上书石涛种松图,甲寅冬自写。戊午冬,朱野云为墨卿临。末有伊墨卿楷书一行,曰:野云赠予此册,因借翁学士所藏自写小像,属模册端。嘉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默庵伊秉绶记。”又跋:“二者相较,罗本实胜于朱,惟两者均略去石涛原本前后景物之部署,尤以略去一幼僧与一巨猿抬秧一束,来供石师手植之情景,为画中极富奇想者,最为可惜。是岂可任其册页篇幅有以限之耶?又两峰本上石涛倚一大松,且傍修竹一竿。野云本则并此而无之。从此可见其辗转临摹,有失传真之迹象。”从罗家伦的长跋我们知道,石涛自写种松小像有罗两峰和朱野云两个摹本,由于临者所需,都与原本有别。款署甲寅(1674),康熙十三年,石涛33岁,与上海博物馆藏的《观音图》作于同年。我们在石涛另一张作品款署上看到:“昔甲寅(1674)避兵柏规山之仙人台”,步入中年的石涛居宣城,参与广教寺的修复工作,生活基本稳定。南方的社会精英们,尽管对前朝怀有乡愁般的思恋,但已与南方的乱军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较务实地面对现实,期待社会的稳定。《自写种松小照》正是创作于这年冬天,作品画面安详,从画面安坐的人物精细的描绘和画面配景戏剧性的布置,以及五官明暗烘染适度,似出于职业肖像画家之手,亦不失为研究石涛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作品。[12]

石涛 自写种松小照(局部) 纸本设色 40.2×17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吴与桥像》

现藏故宫博物院《吴与桥像》是石涛与当时扬州一带(镇江)肖像画家蒋恒合作的作品。蒋恒1698年为像主吴与桥画完肖像后,款署:“云阳蒋恒写。”石涛补景并题古风一首,款署:“南高年世兄道引笑正。清湘大涤子济。”均未署年款,从方熊的序可以知道,此卷作于戊寅(1698)康熙三十七年。石涛把蒋恒画的年轻人安置在休闲的自然环境中,赋予其文人隐士的角色,以凸显吴与桥的道德追求。

3.《洪正治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洪正治画像石涛补景长卷》,大风堂旧藏。画幅右侧有石涛题识:“蒋自清奇美少年,手持彤管挥云烟。有时为客开生面,丰神毛骨俱凛然。陔华洪子最潇洒,腰横古剑瞩长天。目穷万里将安极,望古凭今心自得。我偶披图一见之,为君补此岩岩石。徘徊四顾岂徒然,相对何人不相识。丙戌冬日,清湘遗人大涤子极。”丙戌(1706),康熙四十五年,是时石涛居扬州。从此图款识“蒋自清奇美少年,手持彤管挥云烟”句,知道《洪正治像》的作者是一位蒋姓的年轻写真画家,而故宫博物院藏的《吴与桥像》为“云阳蒋恒写”,这个为洪陔华写真的“蒋子”或是蒋恒,亦未可知。《海外中国名画精选6·清代》中把这位作者推测为《传神会要》的作者蒋骥,甚为牵强。像主洪陔华为石涛晚年的学生,居扬州的歙人,关系密切,作为前辈画家的石涛与年轻的肖像画家合作,肯定占主导地位。明清肖像画,一部分是民间祭祖,另一部分是有身份的家族留影传至后人,还有就是文人雅玩,表达现实不可能达到的内心诉求。清初遗民往往在画像中穿明朝服饰,以表达对前朝的怀念,或把自己放置在远离客居之地的故乡的山水中,以表达对故园乡亲的思恋。《洪正治画像石涛补景长卷》大抵是这样的作品。

洪正治画像石涛补景长卷 纸本设色 175.8×36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