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正如吴茀之先生评价的那样,潘天寿先生“偶作人物亦多别致”。在潘天寿早期艺术经历中,人物画比花鸟、山水要早形成个人独特的面貌,中期也着力不小,虽是偶作佛道高士,体现作者面对现实世界人事纷争的避世寄托,相对花鸟、山水,则更直接逼近画家内心情感的诉求。在潘天寿生前画展中,人物画也占一定的比例。如王个簃《短篱话旧——忆潘天寿老友》叙述:“从日本回来后,他去香港开展览会,香港方面有费彝铭等主持此事。后来潘天寿画展又在北京和上海(1963年元旦)举办。在上海时,潘老陪着我去看展览,其中有秃鹰、古装人物和大幅山水花卉,他的作品个性非常突出。”[33]生前画展作品人物、山水、花鸟皆有,可以看出人物画在潘天寿先生自己心中的认可度。

由于研究者的局限,本文没有涉及潘天寿与同时代画家陈师曾、吕凤子等相近特质人物画家的比较,潘天寿点景人物画图像价值,潘天寿早期著述《中国绘画史》《顾恺之》等人物画史的研究,潘天寿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对人物画教学的贡献,还有1949年后“寿师学画”阶段旧式知识分子应对时代大变革的内心变化,等等。这篇文章只对潘天寿先生留存人物画作品,以时间为节点做了梳理和考析。

笔者大胆联想,如梁楷仅留存《泼墨仙人》《李白行吟》等为数不多的几张作品,因其大写意水墨人物画的贡献,成为美术史重要的人物画家,那么潘天寿先生仅以现存的这部分人物画作品,在美术史书写中作为人物画家又应该被放在什么样的一个地位?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更要感谢像潘天寿这样的传统中国画家在20世纪各种思潮和突变的应对中取得的卓越贡献,他们涉及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值得研究的精神遗产。

(感谢童中焘、姜宝林先生解读《秃头僧图》《读经僧图》对本文的启发!也感谢严善錞、黄专合著《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潘天寿》给笔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视野!)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释:

[1] 吴茀之《潘天寿的画——〈潘天寿画集〉序》,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2] 邓白《潘天寿评传》引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页。

[3] 陆坚《启发·鞭策·鼓舞——访潘天寿先生》,卢炘主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4] 诸乐三《我的艺术生涯》,裘金康编《书坛巨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5] 潘公凯著《潘天寿评传》,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年,第13页。

[6][9] 冯蔼然《纪念同学潘天寿院长》,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1—22页。

[7] “张伯英山水画例”《国粹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29年1月20日,《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8] 《潘天寿年谱》录“3月17日《时事新报》报道”,《潘天寿全集》第五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78页。

[10] 《潘天寿年谱》,《潘天寿全集》第五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78页。

[11] 李志贤编撰《潘伯鹰年表》,《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潘伯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12] 《移居葛岭之葛天野屋》为爱清幽境,移居近上方,云拖竹粉白,扉刺草痕香。留客栽春韭,看山辟小廊。百年何所计,赢得是徜徉。卢炘、俞浣萍校注《潘天寿诗存校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13] 《友人书问住西湖俞楼近况,诗以答之》做寒每听雨潸潸,敢道闲情未尽删。孤屿梅疏康乐屐,六桥云湿虎儿山。有余诗思如黄叶,惯懒心情许白鹇。酤酒归来芳草路,桃花已衬小楼殷。卢炘、俞浣萍校注,《潘天寿诗存校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14] 冯蔼然《纪念同学潘天寿院长》,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15] 同[14]。

[16] 中国美协在北京举办“潘天寿遗作”座谈会发言摘要,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17]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18] 邓白《潘天寿评传》,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92页。

[19] 见《潘天寿书画集》57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0]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21] 童中焘《童中焘解读潘天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18页。

[22] 华夏《寓“可想”于“可视”——谈潘天寿的艺术创造》一文两次大段举例《读经僧图》,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17、321页。

[23]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2页。

[24] 李霖灿《潘天寿老师和我》,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72页。

[25] 引自江丰讲话。1950年10月,江丰在中央美术学院全体老先生和教研室部分成员及杭州市国画界代表约20人参加,由研究室指定吴茀之主持召开的杭州国立艺专国画改革讨论会上总结。见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档案。

[26] 彦涵《中国美协在北京举办“潘天寿遗作”座谈会发言摘要》,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27] 宋秉恒《同潘先生相处的日子》,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6、67页。

[28] 莫朴《永久的怀念》,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29] 王靖宪《潘天寿的艺术思想与创作》,《潘天寿书画集》(下)附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30] 潘公凯《潘天寿评传》,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年,第29—30页。

[31] 周昌穀《周昌穀诗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第156页。

[32] 刘绵松编辑《弘一法师全集》资料源于方爱龙《弘一法师致刘绵松札编年考订》注释第9条。

[33] 王个簃《短篱话旧——忆潘天寿老友》,卢炘选编《潘天寿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