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行文至此,我们已可判定元人《春山图》所绘为昆山马鞍山,杨维桢题诗时间在元至正廿一年(1361)二三月间,地点在昆山清真观竹洲馆。至于《春山图》的作者,极有可能就是杨维桢本人。
杨维桢在为夏文彦《图绘宝鉴》作序时写道:“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则知画之积习虽有谱格,而神妙之品出于天质者,殆不可以谱格而得也。故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21]可见在杨维桢的绘画品评框架中,人品气质高于技艺,书法又高于画法。这种观念在他那个时代是具有代表性的。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杨维桢生拙的画作如何产生,又如何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
尽管杨维桢画作的艺术性并不突出,但仍然是元代文人绘画中的一个样本。以往研究元代文人画,多集中在以黄、倪、吴、王为代表的“元四家”身上,这其实是很片面的,因为这样无法解释文人画何以在元代后期形成并迅速达到高峰的问题。文人画以元代大量看不到前途命运的汉族文人为基础,有着较大的画家群体,也有着较大的接受群体。在元代文人画研究中,一方面在“元四家”之外有曹知白、朱德润、张渥、方从义、赵元等一批杰出画家值得研究,另一方面还有杨维桢等著名文人参与绘画创作和品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文人画走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应是元代绘画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作者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昆山书画院院长)
注释:
[1] JamesCahill《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98—101页。
[2] 《故宫书画图录(一)》,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第97页。
[3]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一》。
[4] 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实纂《淳祐玉峰志》卷下,清宣统元年本。
[5] 俞允文辑《昆山杂咏》卷一,明隆庆四年孟曾刻本。
[6][13][17] 盛符升修,叶奕苞纂《康熙昆山县志》,清康熙间稿本。
[7]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
[8] 杨逢春修,方鹏纂《嘉靖昆山县志》卷十六,明嘉靖十七年刻本。
[9] 俞允文辑《昆山杂咏》卷二十四,明隆庆四年孟曾刻本。
[10]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六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11] 俞允文辑《昆山杂咏》卷二,明隆庆四年孟曾刻本。
[12] 亭林园志编纂委员会编《亭林园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14] 杨维桢《凤凰石》,《铁崖逸编》卷四。
[15] 谢应芳《龟巢集》卷五,诗题为《昆山陈伯康筑亭山巅,杨铁崖扁曰玉山高处且为赋诗,邀余及郭羲仲刘景仪殷孝伯卢公武同赋》。
[16] 孙小力《杨维祯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 俞允文辑《昆山杂咏》卷五,明隆庆四年孟曾刻本。
[19] 杨维桢《铁笛道人自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42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20]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十二,清刻本。
[21] 杨维桢《图绘宝鉴序》,李修生主编《全元文》41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