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陆曙轮10岁时,其棋艺在苏州城中就已经出名了,人称“神童”。怡园茶室中的棋界耆宿们已不敢和他对弈,因为怕丢面子。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名闻于宁、沪一带。1942年,日本棋界高手濑越宪作(当时八段)携门下弟子吴清源(当时八段)、桥本宇太郎(当时七段)、井上一郎(当时四段)等先后访问上海、南京,陆曙轮和金亚贤、范德民等棋手在南京应战,与濑越、桥本各弈一局。赛后陆曙轮被日本棋院授予初段,同时被授予段位的中国棋手有16人。[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仍旧以这次段位获得者的棋力水准,来衡量其他棋手所达到的棋艺等级。[2]蔡中民等所著《中国围棋史》在“建国初期的围棋活动”中有记陆曙轮:“南京弈风甚盛,建邺路茶社内,具段位以上实力者逾10人。如三段陶文虎,二段陈嘉谋、陆曙轮,初段范德民、伏子仙、费索、黄永吉,均可与上海名家角逐。”[3]清末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围棋高手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抗战”前后,陆曙轮曾客居上海鬻画,故与海上高手交往密切,如刘棣怀、过惕生、胡沛泉、董文渊、丁瑗等,与丁瑗为好友。
丁瑗(1898―1967),字蘧卿,一字渠清,号蘧庐,晚号所堂,江苏镇江人。丁氏家学渊源,幼承庭训,本生祖立干,为进士,曾任云南学政、詹事府詹事。父传靖,副贡生,清礼学馆纂修,入民国,大总统冯国璋重其文名,聘为总统府秘书,有多种著作行世。丁瑗生有异禀,少便岐嶷,八岁能作骈文,弱冠淹通百家。1920年,应全国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参试者数千人,丁氏名列第一,后分派为国务院候补主事。1936年,应中南银行总经理胡笔江之邀,来沪任总行秘书。丁氏学问渊博,早年致力于辞章,中年后专治小学,著有《所堂问字》初稿百万字,其治学之余雅好围棋。笔者在陆曙轮哲嗣陆家衡先生处,获阅丁瑗给陆曙轮的四通手札,其中大略可见陆曙轮与上海棋界的交往。录文如下:
此间弈友唯过惕生及杭州董文渊颇为精进,弟等年事已老,希望毫无。星期日总可有一聚会,偶一出手而已。胡沛泉君有《围棋通讯》每□□(月一)刊,容检奉,可觇近来作风。(约为1949年3月26日)
弈会近亦冷落,唯胡沛泉兄似大精进。足下如来定可一战。如弟恐非二子不可矣,授先屡败。(约为1949年8月5日)
同人弈会每星期仍举行,诸公多与公相识,时时谈及,渴想公□□,新岁春和可能命驾否。近日棣怀、惕生分先十局,前七局刘五胜,过二胜。(约为1950年2月13日,此札中丁氏邀请陆曙轮往沪会棋,并报刘棣怀与过惕生十局棋战况。)
据蔡中民等所著《中国围棋史》,1951年时上海举行了两次围棋升降赛,刘棣怀(四段)、王幼宸(三段)、过惕生(三段)、胡沛泉(二段)和王志贤(初段)五人参赛,赛后王幼宸晋升为四段,胡沛泉晋升为三段。[4]日本棋院在1942年授予刘棣怀四段的段位,当时是我国棋手中段位最高的。丁瑗在给陆曙轮的信中说,陆曙轮可与胡沛泉一战,其时胡、陆棋力相当,是国内顶层的棋手。其时段位以下的等级分九级,一级最高,九级最低。在1951年前后上海还有10名级位棋手,其中丁瑗为一级。[5]于此可见,丁氏在棋界也非等闲之辈。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丁氏是上海围棋活动的主要支持者,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与顾水如共同邀约吴清源回国指导,[6]故他对国技围棋的发展是颇有贡献的。丁瑗不仅学问好,而且人品极高。1933年,他将先世珍藏在镇江的古籍932种、4442册寄存于省立镇江图书馆,化私为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将家藏珍贵图书16134册、书画133件、碑帖拓本422张,分别捐赠给镇江市和上海玉佛寺。[7]在丁氏手札中,除棋事外,还有书画事,如帮陆曙轮卖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