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寅会彦九郎
正德年间正值以勘合贸易为中心内容的中日关系和平时期。尽管如此,由于日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勘合贸易管理的混乱,此期间中日往来并非一帆风顺。《明史》载:“弘治九年三月,王源义高遣使来,还至济宁,其下复持刀杀人。”[16]正是由于此次事件,明孝宗“命今后日本国进贡使臣止许起送五十人来京,余存留浙江馆谷者严为防禁”[17]。只许五十名日本使臣上京这一命令一直沿用至勘合贸易结束。
日本方面,此时派遣勘合贸易船的组织权已完全由幕府交由各大武士全权掌控,其中最大的权臣大内氏和细川氏经过协商后,定为大内氏领一号和三号船,细川氏领二号船,组成第八次遣明团。其中遣明正使由东福寺僧了庵桂悟出任,携弘治勘合三道赴明。但细川氏并不满足,私自增派船只一艘,由宋素卿担任纲司,携弘治勘合四号单独入明。
据《日本一鉴》记载,以87岁高龄的了庵桂悟为正使的船队一行668人早在日本永正三年(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便从日本出发,可到达明朝的宁波已是五年后的永正八年(明正德六年,1511)[18]。而《武宗实录》卷五八“正德四年十二月戊子朔”条记载:“礼部奏,日本国进贡方物,例三船,今止一船,所赏银币,宜节为三之一,且无表文止,咨本部赐敕与否,请上裁得旨,勿写敕所司移文答之。”可见细川氏增派的船只,即彦九郎所在勘合船于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便到达京城,但明朝官员不明为何三艘船只至一艘,故主张所赏钱币应为例年的三分之一。至于宋素卿如何至京,文献中也有记载:“日本国王源义澄,遣使臣宋素卿来贡,赐晏给赏有差,素卿私馈瑾黄金千两,得赐飞鱼服,陪臣赐飞鱼,前所未有也。”[19]“(正德)五年春,其王源义澄遣使臣宋素卿来贡,时刘瑾窃柄,纳其黄金千两,赐飞鱼服,前所未有也。”[20]所以宋素卿携无效勘合,通过贿赂当权太监刘瑾得以进京朝贡。
至于了庵桂悟的船只何时至明,《武宗实录》记载:“癸卯,日本国王源义澄遣使,贡马匹、盔、铠、大刀诸方物。浙江守臣奏,今山东直隶盗贼充斥,恐夷使遇之,为所得。请以所贡暂贮布政司库,收其表文,礼、兵二部会议请敕南京守备官,即所在如例宴赏,遣回从之,仍令附进方物,亦给全价,毋阻远人效顺之意。”[21]这一批实为了庵桂悟所率领的使团,然由于山东、直隶一带农民起义,局势混乱,故滞留于姑苏。在了庵桂悟滞留在姑苏时,曾与多位明朝文人交往,时姚江的杨端夫在饯别了庵禅师的诗文中写道:“日本了庵禅师,膺使命来我皇明,馆于姑苏几半载,凡士大夫之相与者,无不敬且重焉。”落款为“正德七年四月望日”[22]。王守仁在其文《送日东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中写道:“今有日本正使堆云桂悟字了庵者,年逾上寿,不倦为学。领彼国王之命,来贡珍于大明,舟抵鄞江之浒,寓馆于驿。予尝过焉,见其法容洁修,律行坚巩,坐一室,左右经书,铅朱自陶,皆楚楚可观爱,非清然乎?”[23]表达了对了庵桂悟老而致学的敬仰,落款为“皇明正德八年,岁在癸酉五月既望”。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正德七年(1512)二月至明已近半年,正德八年(1513)准备启程回国,故了庵一行一直停留在姑苏,从未至京。了庵桂悟与当地文人交流所留下的诗文并不少,在此暂不一一列举。
那彦九郎一行又是如何到苏州的呢?诗文中有“骊歌送别三年客”一句,暗示彦九郎已入明三年,唐寅题此诗为“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故彦九郎是在正德四年(1509)入明,再次论证了彦九郎为细川氏所派,与宋素卿同船入明。后来,据《明史》卷三三二记载,“(正德)五年春……至是,充正使,至苏州,澄与相见。后事觉,法当死,刘瑾庇之,谓澄已自首,并获免。”宋素卿完成朝贡后于正德五年(1510)初前后在苏州停留,与其叔朱澄会面,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彦九郎也有可能是差不多时间来到苏州。
方筠 唐六如小像 绢本设色 86.5×25.5cm 昆仑堂美术馆藏
至于彦九郎的身份,笔者尚未找到有明确记载的史料,清朝文献中有记载一日本人“高山彦九郎”,但证实并非明正德年间访华的彦九郎。大多数学者认为他是日本小滨做生意的商人,因其名不像僧人。若其为商人,则通常会在朝贡后返回宁波的途中一路进行贸易活动,长时间停留在某地也是有可能的。当时为日本使臣作诗赠别、题写序跋的中国文人屡见不鲜,如祝允明曾作《答日本使》[24]送别日本使橘省佐,文中未题创作时间。据《殊域周咨录》记载:“(正德)六年,西海道刺史左京兆大夫大内义兴复请勘合,遣省佐入贡。”其中省佐就是祝允明诗文中饯别的对象。从其“复请勘合”来看,橘省佐也是上京朝贡的五十人之一,这么说来,他与彦九郎也极有可能相识。笔者认为,彦九郎作为日本商人的可能性很大,原因之一便是极少有史料记载,因为日本遣明勘合船中有大量商人,他们并非如僧人一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和修养,其主要目的便是盈利,为日本幕府和天皇缴纳贡品,因此作为个人被文献记载的机率自然偏低。倘若未与唐寅相遇,彦九郎或许也不会在姑苏,更不会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
彦九郎作为正德年间日本遣明使与明代文人交往的代表,正如唐寅诗文中“归国凭将践历夸”所展现的,能够来到明朝访问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而与当地的文人进行诗文唱和自然也是难得之事。明朝文人面对来访的日本使臣,除德高望重的僧侣外,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但还是表现出对于异域文化的好奇与尊重,所以唐寅才叮嘱彦九郎,“此行倘有重来便,烦折琅玕一朵花”。
(作者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史论专业)
注释:
[1] 张哲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2]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22页。
[3] 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第367页。
[4] 周倜主编《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472页;[日]下中弥三郎编《书道全集》第十七卷《中国12元明1》,平凡社,1956年,第179页。
[5] 史树青《鉴宝心得》,第162页。
[6][12] 张哲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第288页;杨知秋编注《历代中日友谊诗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7]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法篆刻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65页。
[8] [日]伊藤松《邻交征书》,第160页。
[9] 王九儒编著《中国文字源流史:历代书法大系》,金川出版社,1979年,第771页。
[10] [日]下中弥三郎编《书道全集》卷一七,第179页。
[11] [日]《大日本史料》第九编之四,第811页。
[13] 《草书大字典》,中华书局,第1361页。
[14] 也有人猜测“重直”是日本人姓氏,但无根据。
[15] 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6]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中华书局,第8348页。
[17] 《孝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六“弘治九年八月乙亥”条。
[18] 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七,转引自陈小法《流存东瀛的唐寅诗书——送彦九郎》。
[19] 《武宗实录》卷六十,“正德五年二月丁亥”条。
[20]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中华书局,第8348页。
[21] 《武宗实录》卷八十四,“正德七年二月丙子朔”条。
[22] [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初篇卷之二/诗文部/明。
[23] [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初篇卷之一/诗文部/明。
[24] 全文为:“姓橘名省佐,相国寺僧。祝允明希哲。日边来处几何时,闻说占申复到寅。(海舶行凭指南针,日本在寅,由南折西,指申却回还近寅,乃中国滨。寅读若夷。)遥仰北辰趋帝座,却经南甸驻行麾。诗名愧动鸡林客,禅谛欣参鹫领师。回首山川浑渺邈,只看明月慰相思。”转引自[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初篇卷之二/诗文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