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斋与雪浪斋碑石图
雪浪斋是苏轼为安置雪浪石及盆所构小室而起的名。在清代文献中有两个雪浪斋:一是绍圣元年,苏轼得雪浪石,注水盛于芙蓉盆中,构小室置之,名其曰“雪浪斋”,清康熙间被安置文庙者,人称古雪浪斋或雪浪寒斋,为清代定州八景之一;二是置于众春园者,人称后雪浪斋,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州韩逢庥移置盆石时所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宝琳重修。
有关雪浪斋碑石图的文献较少,一是元纳新《河朔访古记》云:“一碑图石之形,并刻其铭于右。”二是明孙克弘(约1506—1585)云:“雪浪斋序铭诗图,苏轼书。在定州。”[54]三是清余缙云:“傍有碑,图石貌,并刻公铭,云系公手书,未敢辨也。”“石旁题和甚繁,漫漶多不可读。余徘徊其下,既属州守黄君天文为余拓数本,以备小斋娱悦之具。”[55]四是乾隆帝云:“康熙四十一年州牧韩逢庥移雪浪石置园内,前建御书亭,后有韩琦、苏轼祠,并轼书《雪浪斋碑》。”五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冬,何绍基(1799—1873)过定州观雪浪盆新刻本云:“仅余三字擘窠势,想见万珠飞雨痕。(雪浪斋三大字尚是原刻)”[56]六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宝琳重修雪浪斋,“又于御书亭之东得旧碑,原刻文忠公自书‘雪浪斋’三字并雪浪石图,题铭其上。移嵌后斋之东壁。”[57]七是吴式芬《宋雪浪石图》云:“旁刻雪浪石铭,行书。下刻雪浪斋三大字,正书。绍圣元年,行宫。”[58]八是王懿荣、周肇祥云:“雪浪石并雪浪斋三大字,绍圣元年四月。在今河北定县。虽无东坡名字,但与雪浪石盘同年笔迹相类,当属东坡所绘题也。”[59]承蒙朋友田振宇、章国庆帮忙,提供《雪浪斋碑》原石拓片,可知该碑分三部分,上层为雪浪石及盆,其石盆左右刻有《雪浪斋铭并引言》,中层是楷书“雪浪斋”三大字,下层是诸家题识。因刻石严重漫漶,已无法辨认题识文字内容。
雪浪斋碑
关于《雪浪斋碑石图》,有几点还需理清。
第一,此碑石图为何人何时所绘制。我认为此碑石图不是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所绘的刻石,因为苏轼在定州写《雪浪斋铭》到离开定州,中间只有十二天,无足够时间来绘制并刊刻盆石图。南宋刘学箕《分题得雪浪斋石》诗云:“何人志古墨写迹,剡藤染就贴东壁。似是而非不可知,诵诗对画长嗟咨。”[60]则知他曾见过此碑石图。刘学箕,字习之,宋建宁崇安人。生卒年不详,终身未仕。祖父刘子翚(1101—1147),按一般推理,约生于1150年。其自跋《方是闲居士小稿》为嘉定丁丑(十年,1217)。据此史料推算,此碑石图约刻于北宋末南宋初之间。
第二,《雪浪斋碑石图》左上方《雪浪斋铭》的引言内容,与文集记载有异。我所见到引言有三种:一是图石碑左上方的引言,云:“古今画水,惟作平远细皱,独蜀孙位、孙知微画活水,尽其变态。”其中“古今画水,惟作平远细皱”句,是录《画水记》(或称《蒲水昇画后》中语。二是《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之八第177页,云:“邦衡曰《志林》雪浪石铭云:余在中山得石,黑章白章,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水,有跳波溅沫之状,因名之雪浪石。”[61]三是宋刻本《东坡后集》云:“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此段引文最为完整,可谓是苏轼原作。但《雪浪斋碑石图》中的书迹,即“雪浪斋”“雪浪斋铭”“引文”是否属苏轼本人所书,历代均有争论,暂只能存疑。